马大才外传

马大才外传

公道合理小说2026-03-09 00:35:43
马大才是城南某机械厂的模具钳工,此人个子不高,其貌不扬,身体壮实,嗓门浑厚。已到而立之年,却还是个”广耳石”王老五。马大才上进心强,爱好广泛。他头脑机敏但做事懒散,不求甚解。比如他曾经学过会计,上过英
马大才是城南某机械厂的模具钳工,此人个子不高,其貌不扬,身体壮实,嗓门浑厚。已到而立之年,却还是个”广耳石”王老五。马大才上进心强,爱好广泛。他头脑机敏但做事懒散,不求甚解。比如他曾经学过会计,上过英语补习班,都未拿到证书;学过裁剪,上过电脑速成班,但都未修成正果。平时自恃有才,自命不凡。他有个爱好,常在上楼时要引吭高歌几句,尤其爱吼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声音之大,同班组的小燕就会对大家说:”卖黄糕的又来了。”而他的哥们儿杨二娃则挤眉弄眼地说:”小公猫又开始叫春了”。马大才又是个惯于热炒热卖的政治时事评论家,刚刚看了报纸,就会对大家口若悬河,口沫四溅地发表对社会生活和世界形势的“见解”,当然,都是些刚才报上读到的句子。
车间书记李老头常跟他过不去。一次李老头向他征稿准备办“七。一”专刊,他连说“不行,不行,写不出来,江郎才尽了。”李老头盯住他看了半天说:“你何时又有过才------呐?”这次的矛盾要追溯到上个月:一天下午上班时间,马大才在车间角落里的长凳子上睡觉被李老头发现,乍一醒来他小声嗫嚅着说:“我,我不好……”。李老头一声厉喝:“你,你不好------说得!”把他的瞌睡彻底抖醒了。
马大才可算一个雄辩家,更是一个诡辩家。经常有理不饶人,无理不认输,胡搅蛮缠,急了就出口伤人。为此,他可有过教训。
马大才最见不得老女人搂抱在一起跳舞。一次在舞厅中,他看见那个时装太婆,已经是徐娘全老,头偏向着门外,眼睛睃巡,跳得个心猿意马,一不小心撞到他身上。太婆还恶人先告状,斥责马大才:“你是怎么跳起的!眼睛长到胯底下了!”马大才何许人也,立刻反唇相讥,大声啐道:“我看你心不在焉,是不是在想年轻时偷人的风流轶事?”不料太婆的家人正在旁边,几个人马上围了上来。马大才反应奇快,见事不妙,转身就逃,好一阵夺命狂奔,皮鞋都跑掉了一只,才算躲过一劫。后来在班组讲述此事,完了他补充说,“买鞋子遭了几十元,就算蚀财免灾嘛。”王师傅笑着说他:“你这是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马大才见不得老女人,可对小女人大姑娘却有情有义。毕竟岁数已大,早是情窦已开。在他上英语补习班那段日子,杨二娃就多次见到他操着怪怪的声调,很绅士地跟那些姑娘搭讪:“蛙啼伊是哟儿那末?”当然,大多是遭到对方的白眼。有一次,别个还大声骂道:“你龟儿怪物!”马大才赶紧装着与己无关似地走了。
小燕姑娘一年前才从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厂,马大才和一帮青工就已经把她排为厂花第三,并且掀起了一阵追求狂潮。与杨二娃那帮青工死缠烂打不同,马大才决定独辟蹊径,要以文攻心。知道小燕喜爱文学,为投其所好,于是乎写了大量的条子,以切磋文章为名接近小燕。年纪不大,却假充深沉。常写些什么“我头上的黑云,已不再落下雨点和风暴,而只给我夕阳的天空以色彩”;什么“鸡鸣早看天,未晚先投宿”等等。颇得小燕好感。看到此举卓有成效,信心得到极大鼓舞。在精心准备了几天几夜之后,他决定发起最后的攻击,向小燕姑娘求爱摊牌。他绞尽脑汁,抄录了大量的名人警句,格言。写了满满五大页,几乎每行下面都划了杠子,每个词语下面都有圈圈点点的重点符号。尤其夸张的是他说他和马克思同姓,小燕和燕妮同姓,如此巧合预示了他俩美好的未来。于是乎在情书中他激情讴歌马克思和燕妮的伟大爱情,以此来作为他俩的写照。
关键的时刻到来了。在周末下班之前,马大才躲在车间的角落里,犹豫了好几次,终于在小燕第四次走过的时候鼓起勇气叫住了她。他勇敢地走出来,把信交到她的手里。然后,慷慨激昂地向小燕吐露了爱情宣言。小燕诧异地听完他的表白,然后笑着说:“你在背台词?”小燕看了看手中的信,说:“我看了后再还给你,好吗?”马大才喜出望外地走了。
晚上,小燕把马大才从单身宿舍叫出来,把信还给了他,说:“对不起,我已经有男朋友了。你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女孩子。”马大才失魂落魄地回到回到宿舍里,他打开信,看见小燕在上面批了一句:“每自比于马燕,时人莫之许也。”
这一次失恋的打击足足使马大才一个多月都没有吼过陕北民歌,没有进行时事评论,很少有过笑容。一直到他打破誓言又进入股市,情绪才慢慢缓了过来,注意力也转向另一个方面。
人说“情场失意,赌场得意”,可是这个规律对马大才来说却简直不适合。马大才很小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妈以后,就对他很少关心了。他参加工作后住到工厂单身宿舍,就一直是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十分节俭,拼命攒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存够“老婆本”,以后成家享受“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为了攒钱,他做过很多美梦,也进行过一些实践。相比于现在的“下海”风潮,马大才多年以前就已经有过一次“下河”的经历。
那是他才工作不久,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常使他生活捉襟见肘。一天,他找同室的杨二娃闲聊。杨二娃小学都未毕业,因他二叔是厂里的副厂长,就开后门到厂工作了。马大才问他:“你娃想不想挣大钱?”杨二娃想都没想就回答:“做梦都在想!你有啥好法子?”“我有个街坊邻居刘大爷,他经常到锦江去打鱼,每次回来都是满载而归,鱼都吃厌了,还拿到集市去卖,收入可观啊!”
“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你想想,如果我们也去打鱼,不是也发了吗?”杨二娃反问道:“我们也去打鱼?怎么打?”“你听我说,我已经跟刘大爷讲好了,他卖一张渔网给我们。我俩合伙买下来,算是共同投资。我也不说是我的主意就要多占,赚的钱我们五五分成。怎么样?”马大才也是看中杨二娃身板壮实体力好,而且没有什么鬼花样。杨二娃还在犹豫:“这行吗?有这么容易的事啊?”“怎么不行!我给你算算你就知道了。你想想,就算我们一网打一两鱼吧,十网是多少?一斤吧。一天算少点,就算一百网,多少?十斤!每斤按二元五,一天就赚二十五元。一月就是七百五十元!一年呢?”小学数学一直没有及过格的杨二娃听得两眼发光,频频点头,一蹦老高地喊道:“太好了!我们要发了!这样还上什么班?明天星期天我们就去干!”
俗话说:“钩钓贪吃鱼,缯板过路鱼,网打背时鱼”。锦江里的鱼这次没有背时,倒是他俩倒霉透顶,一天下来,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