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事街

评事街

情由散文2025-10-29 20:22:25
今天路过评事街,狭窄的污水横流的街道,低矮破旧的瓦屋面,和多年前我们曾经居住过的一样,没有丝毫的改变。突然间想去24号看看,窄巷中的几户人家早已搬走,那间简陋的小坯房我们已经租住给了别人,油漆斑驳的木
今天路过评事街,狭窄的污水横流的街道,低矮破旧的瓦屋面,和多年前我们曾经居住过的一样,没有丝毫的改变。突然间想去24号看看,窄巷中的几户人家早已搬走,那间简陋的小坯房我们已经租住给了别人,油漆斑驳的木门紧锁着,小窗前的铁栅栏快要断落,门前不远处依旧堆放着黄砂,我记得那时隔壁邻居家的老猫经常在那里方便,以至于每当炎热难当的盛夏,我都紧闭门窗,用精神胜利法战胜那阵阵恶臭。房子经常漏雨,特别是在黄梅季节里,下飘泼大雨的时候情况更糟,雨水顺着木质疏松的圆柱滴滴答答往下落,没有办法只好把家里所有能接水的容器都用上,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地势高家里从未倒灌过水,不然真的成泽国汪洋了。也就是在这里,我度过了我一生中最无法忘却的一段日子。想想离开家已经将近十年了,虽然有许多伤痛,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渐渐淡忘了。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这就是宿命。
自小我就生活在这条街,儿时的记忆已模糊,但至今仍清晰记得的是一种强烈的渴望――逃脱,那是多么天真不羁的想法。然而,我无法逃脱这条街留在我青少年生活中的烙印,就象我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无论如何挣扎反抗而结局最终只是无奈的顺从一样。理想犹如秋天飘落的枯叶被无情的践踏,悄无声息地深深埋没至泥土中再也没有了踪影。据说这是一条历史久远的老街,现今保留下来的手工作坊和茶炉子就象老照片已渐渐地被岁月侵蚀,徒然泛上些许黄渍,留下茶余饭后的怀旧而已。我从来不认为这与我有什么相关,然而事实上这条街和我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扯,我二十岁以后所有的遭遇几乎都发生在这条街。那时逃离成为一个女孩唯一的出路。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是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只知道唯一渴望逃离,慌不择路地逃离。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并没有逃远,只是从巷中逃遁到巷头,留在了24号。
南京的寻常巷陌无异于别处的街衢里弄,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穿堂住着孤傲冷艳,毫无脂粉气质的忧怨女子,戴望舒雨巷中是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哀愁的女孩。我的幻想中,小巷也莫过与此。那是蜿蜒盘曲的青石板路,石块的罅隙中顽强的生长着青苔和一些不知名蕨类,小巷窄的只能容两人同行,霜露天或绵绵细雨天时,石板上泛着潮,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抬眼是高耸的粉墙黑瓦,翘立着脊头,不知那家别院的墙头爬满绿色的藤萝和菟丝子而或在这盈盈的墨绿中俏皮地伸出一枝不甘寂寞的石榴花。伫足凝望时,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勾起你的幽思,有那么一点点怀旧,还有那么一点点伤感,仿佛穿越时光,恍若隔世。这是童年时代外婆家的小巷,她是温暖的,令人恋恋难舍的,因为巷子的尽头有一个孩子的归属-家。
外婆家和这样的小巷有着渊源,因为它就在小巷的尽头。我们住的院子大门前有一块很大的青石台阶,台阶的一侧生长着一株低矮的向日葵。跨过高高的木门槛,走进院子,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我记得夏天树上经常掉下毛虫,有时恰好落在我们身上,我们便不顾一切地哇哇大叫,引得大人们拿来湿毛巾又擦眼泪又抹鼻涕,忙不迭地将小虫弹落在地。院子中间有一口井,光滑的井栏上有几道深深的凹痕,应该是井绳经年累月的杰作。井水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天,在木盆里倒入几桶刚刚打上来的井水,放进一只碧绿的西瓜泡上个半小时左右,当瓜被打开时,轻啖一口,透心的凉爽。夜晚,洗完澡后,搬来小竹椅围坐在一起纳凉,外婆用大蒲扇为我们驱赶蚊虫和流萤。偶尔,夜风轻轻吹来阵阵金银花淡淡的香气和爽身粉的味道。我喜欢躺在竹床上仰望深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云,满天的繁星象钻石般的璀璨,这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夜晚的静谧和白天的喧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在这原本就远离喧哗的悠长的小巷中。那时年幼,还没有读过张爱玲的《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不知有那样深锁芳心的女子,后来稍大一些读过之后立刻把她们的故事和这样的深巷联系在一起,因为她们的爱恨情仇在小巷这样的背景下演绎的更加销魂蚀骨,更加意味绵长。
我对外婆家的小巷的眷恋如此的刻骨铭心,那蜿蜒的曲巷美好如圆月之皎洁无瑕,恬静如幽兰之端庄悠远。这是理想中的家园,我迷恋那盈溢集中的恬淡而温暖的亲情。相比之下,评事街却是如此的生疏和淡漠。世情,民风的鄙陋仿佛街前污浊不堪的河水,散发着令人作恶的恶臭。那些为蝇头小利斤两算计的世俗小民,用卑劣的生存伎俩苟且于世的寄生虫,一身的铜臭比河水还要污浊。他们居住在破旧,坍塌,肮脏,黑暗的老屋里,破旧,坍塌,肮脏,黑暗的不仅仅是岌岌可危即将朽烂的老屋,还有他们的迷失的心。不谙世情年少的我憎恶它。人无法选择他的出身,于是他所生活的环境羁绊着他的命运,也许他可以远离他曾经生长的环境,但是他永远无法摆脱从咿呀学语时开始渐渐雕刻在他灵魂的那种环境烙印,这种东西如影随形,它隐藏在你的潜意识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就象钱钟书老先生所说的那样“猴子并不是因为爬的高而露出了它的红臀”,其实这就是我对于具有评事街市井文化气息的众生的评价,同时也是我极力要挣脱而挣脱不了的煎熬。所以我向往世外桃源般外婆家的小巷,即使它只是我想象中虚假的美好,但我宁愿它是真实的。
当有些美好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人们只有用回忆去纪念它们。外婆家的曲巷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一座连着一座的灰色,令人压抑。压抑的还有我和亲人的感情,那样的亲和与温暖也因为隔膜而渐渐淡漠,如同小巷一般荡然无存了。
然而评事街还存在着,依旧肮脏,市侩的存在着。在我看来,它的存在其现实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一种象征,它揭示了无需华美粉饰下最原始,最朴素的现实。就象我们仰望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果实累累,美不胜收,然而它自始至终是将根深植于泥土之中的。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灰飞烟灭,然而实质的东西却根深蒂固存在着,不管取而代之的载体多么华美,事实往往如此。我们坚定地攀爬名利的高峰,哪怕荆棘丛生,逐渐圆滑世故,精于算计,迷失自我,为了本不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忘却了原来我们的根深深的植于地下,是泥土养育了我们,让我们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美不胜收。世俗的泥土是无情的,但正是世俗的泥土养育了我们,我们可以鄙视世俗,但我们更应该鄙视自己,因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