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田螺
小时候,家在水网密织的湘南小村,村庄附近的小河、池塘孕育着无以计数的田螺。自然的,田螺也便成了村民饭桌上的一道风味的家常菜,村民们都管它叫做“螺蛳”,我也很喜欢吃螺蛳。螺蛳生活在淡水河里、池塘里,一年
小时候,家在水网密织的湘南小村,村庄附近的小河、池塘孕育着无以计数的田螺。自然的,田螺也便成了村民饭桌上的一道风味的家常菜,村民们都管它叫做“螺蛳”,我也很喜欢吃螺蛳。螺蛳生活在淡水河里、池塘里,一年四季都能见着,外形独特,凹凸不平的螺纹曲线,煞是美丽。家乡的螺蛳主要有两种:个大肉肥的是大黑螺蛳,这种螺蛳生活在深水河里,数目较少,相对难以看见;还有种个头较小的青绿色螺蛳,水里随处可见。除了尺寸不一样外,它们造型倒是一致的,不过小个头的肉好吃些,更嫩。螺蛳壳厚而结实,肉鲜美但在壳中不易取出来,村民们把螺蛳放在水里煮,待煮沸后捞上来用针把肉挑出,这个过程有点麻烦,而且煮沸之后有碍保持螺蛳的鲜味,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烹食螺蛳的热情。
每年草长莺飞时,恰是螺蛳历冬之后最肥嫩的时候,但因春寒未褪,不便下河。夏季却是摸螺蛳最好的时候,这时候,螺蛳密密麻麻散布在河道两侧、池塘边缘的岩石缝里。酷暑难消,烈日灼得人浮躁不安,家乡的小河、池塘便成了孩子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孩童们结伴去溪河中边找螺蛳边嬉戏,河面上热浪滚滚,水底却清凉无比,朗朗笑声中,一会儿功夫就能把网袋装满大小相拥而处的螺蛳,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收获的欢乐。天黑时,孩童们兴冲冲地往回赶,大家炫耀着各自的战果,交流着经验。在家休息的大人见孩子又去玩水少不得唠叨两句,但还是笑呵呵地从孩子手中接过螺蛳,也颇为欣喜,共享满载而归的喜悦。
家人一般都会把螺蛳肉炒辣椒,这也是一道风味十足的湘菜。也有同韭菜叶烧汤,有时也加几个鸡蛋,等到汤咕噜咕噜冒气泡时,那扑鼻的香味鲜美异常,真是诱人。夏日的傍晚,农家的美味莫过于炒螺蛳了,辛苦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回到家里,慢慢地冲个爽快的凉水澡,等待他们的大多是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螺蛳肉,那感觉甭提多带劲了。尤其是晚饭时分,妇女们吃过晚饭之后,左邻右舍齐聚在院子里,边吃螺蛳边唠着家常;老人和儿子爷俩常借此机会呷几口自酿的烈酒;孩童们嬉戏追逐,拿着空螺蛳壳兴致盎然地逗在桌旁精神十足地张望着的憨狗馋猫儿们,轻松惬意的谈笑声,随着清凉的晚风从农家的小院里飘得很远很远。屋内灯光洒满橘黄色柔和的色彩,草丛中的蛐蛐鸣唱着童谣,不远处樟树叶哗哗作响,星光布满天空,流萤翩舞……
螺蛳也可以带壳直接炒着吃的。用清水养了一昼夜,壳里的泥渣都已经吐出来了(为加快吐泥,可在养螺蛳的水里放入一些生锈的铁器),洗一次,先用老虎钳把它的“尾巴”夹掉,再洗两三次,然后就可以炒了。炒的时候,往往加点豆豉、辣椒油、料酒、葱、姜、红辣椒,炒起来气味鲜辣好闻,待水快烧干时既可。这样炒的螺蛳油而不腻,麻辣鲜美可口,绝不逊于鱼虾。吃的时候饶有意思:把头部放入唇里用力一吸,整个螺肉和料馅便进了口里,细细品味,味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异常鲜美甘香,令人总有品不足、尝不够似的感觉。但是如果吸力不够,只能吸出外面的馅料,螺肉要用牙签挑来食,味道大失水准了;如果吸得太过,螺肉会直射喉咙。不会吸的只有用牙签,拨开螺蛳的薄盖,挑出里面的肉,但是这就失去这道菜的奇味,还不如不吃。要注意的是只有青色的肉才能吃,下面黄白色的是吃不得的。性急的建议不要吃这样的螺蛳,这种吃法需要慢动作,最好在夏夜,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一家人边在阳台上聊天边吃螺蛳,要就着啤酒,别有一番风味,各人吸螺蛳发出“滋滋”的响声,不知不觉面前就会堆了一大盘空壳子。
离乡之后,路边的小吃馆子也有炒螺蛳卖,我总会忍不住凑过去,炒好的螺蛳价格贵些,包含了手工费,但我还是更偏爱带壳的炒螺蛳,家里人一起吃的时候,吸螺头的响声,如同奏起一首独特的交响曲,那种美妙的乐趣,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已是难以重温一番幼时的感觉了,不知故乡的人们是否还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