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经典

触摸经典

惘若有失散文2025-10-17 18:13:35
读过冯骥才写的《摸书》,他说:“摸书是一种美妙的习惯……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
读过冯骥才写的《摸书》,他说:“摸书是一种美妙的习惯……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
我为自己不静心读书找到了借口,居然也光面堂皇地摸起书来。这次摸的是《论语》——一本精装的彩图、精华本典籍。
书摸在手里,便清晰地记起书的来历;记起赠书的人;记起他说“教师应该读点《论语》”……我惭愧!书搁在架上两年多了,竟然没有动过,如果真有感应,不知道远方的朋友会在心里怎样地怪罪过。即便如此,我不会说自己忙得没时间看书,说现在看书不如听书了,说于丹《论语》心得如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毕竟书摸在手上,宁愿静静地去感受那份真实的沉甸甸的歉疚。
翻开书页,开篇即是耳熟能详的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是耳熟能详,其实熟悉的只是前两句,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并不十分清楚,于是,看注释。
“愠”:怨恨。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想到“难得糊涂”。有些事情心里明明清楚得很,却不能表露出来,要“装糊涂”;而“装糊涂”是很难的事,是一种境界。但人如果不知道这些事,就不会有烦恼与怨恨,也就更容易保持一种为人的姿态和修养。
孔子果然圣明!心里这样叹着,却发现后面的译文与我的理解大相径庭。
译文曰: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感到愠怒,感到郁闷,感到烦恼,这不也是胸怀坦荡的君子吗?
一直认为书上的答案是有权威性的,但自己的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上网求证。
在百度词条上打出“人不知而不愠,不已君子乎?”得到760条搜索结果,看得人眼花缭乱。答案几乎是一边倒的迷信权威,但也有几个看着过瘾的个性解读。
有人说:“学而时习之”的“习”不是“温习”而是“学”的后一阶段——“仕”,即当官任职;“有朋自远方来”的“朋”不是“朋友”而是“货币”,即;“诸候大夫送来聘礼”;“不知而不愠”的“知”不是“了解”,而是“赏识”的意思。于是,《论语》的开篇成了杏坛的终极诱惑,成了孔子招生的广告词:
跟我学习,有机会当官任职;
学业成就,远方尊贵的君主会给你送来聘礼;
我难保学生个个富贵,但是入我门下,即便得不到君主的赏识飞黄腾达,也可以成为高人一等的君子。
有人借用明代陈眉公的秘笈解读孔子箴言:
“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也有人由“人不知而不愠,不已君子乎?”想到那些精用了“不知不愠”的贪官,他们一手遮天,瞒天过海,以为不让別人知道,没有愠,就可以高枕无忧,平安无事了。于是,这句话中又有了“掩耳盗铃”的意味。
还有人搬来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注解“人不知而不愠,不已君子乎?”这一古一今,一中一外,一柔一刚的两句话放在一起,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想起杨振宁先生说的“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则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模糊朦胧,准确具体,并不是我关心的问题,这样眼花缭乱地搜寻,无非是给不自信找个心理平衡点。结果,平衡没有找到,却意外地收获了坦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的话又一次在关键的时刻拯救了我。
当我们在自己的经典中模糊朦胧的时候,别人却在遥远的地方为我们指出了准确具体的道路,是不是有点耐人寻味?但这不影响经典成为经典,经典流传下来,其中必有它神奇的价值。中国有句老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自然不会是空穴来风。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充满了重新被解释的可能性。
其实,也无所谓对错。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谁又能说自己眼里的孔子,就是2500年前的孔子呢?不过是从经典中感悟一些世间的道理,从典籍中感叹一下自己的生活罢了,正如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孔子给我们揭示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
不禁想我的“当下”。我不是一个太在乎别人评价的人,虽然到不了宠辱不惊的境界,但至少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烦恼、怨恨。而我确实是一个在乎自己感觉的人,不会不懂装懂,更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为此,我时常有失“君子风范”。说到底,自己还没有走进“难得糊涂”的境界。所以,先哲一定为我揭示了别样的情怀,正如我打开《论语》,眼前出现的是这样温暖的图景:
“半架藤花半壁书,一壶春碧一行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触摸经典,不如说是触摸自己的生活,触摸自己的生命感受。会心一笑,便是心灵拥有了巨大的空间,那些原有的、零星的、散漫的、不同层次的生命感受已悄然成了生命的境界。
“摸书”真好!——不必深入,却也切身;不必正确,却有超乎于读的境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