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顽固“shopping魔”
周末朋友让我陪她去一趟超市,说是要买一个焖烧壶。经过便利店,她拉我进去,呼啦啦抱了几瓶口香糖和饮料到柜台:“这个对牙齿好,这个补充脑能量。”我怔住:“谁说?”“广告上都这么说的呀!”经过化妆品店,她兴
周末朋友让我陪她去一趟超市,说是要买一个焖烧壶。经过便利店,她拉我进去,呼啦啦抱了几瓶口香糖和饮料到柜台:“这个对牙齿好,这个补充脑能量。”我怔住:“谁说?”“广告上都这么说的呀!”
经过化妆品店,她兴冲冲地转头冲我嚷嚷:“快,进去看看,宣传手册上有很多优惠产品呢!”离开时她包里已经鼓胀:保湿眼霜、抗老面霜、美白面膜、护甲油……
经过服饰店,她两眼发光仰望橱窗里那件黑色外套:“哇,杂志上说今年军装风格很流行哦,我也想要一件!不如,进去看看咯……”
经过鞋店,她放慢脚步似乎陷入沉思:“我卡里已经没什么钱了……可是,我好像没有一双像样的平底鞋呢……在网页上看欧美明星的街拍,几乎人手一双,我也好想要一双哦……”
我于是不得不提醒她,她原本的购物计划,不过就是一个焖烧壶。可是她就像一头发疯的牛,不达目的不罢休。
晚上窝沙发看书,接到她的电话,低沉沮丧的语气:“下个月的房租你先帮我垫着吧,月中发了工资再给回你。”
挂了电话,叹了口气。不知为何她的心里会住着一个如此顽固的“shopping魔”,毕业已经两三年,都未曾离开。
也许部分源自无无时无处不在的媒介。每天打开电视,翻阅杂志,登陆网站,乘坐电梯,等待公车……以榨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商家强势占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试图让我们坚信:必须拥有某一样东西,生活才能快乐圆满。
于是我们的购物单越来越长,我们的银行卡余额数字越来越短,我们奋不顾身地响应“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号召。
其实,买下橱窗里那条让人垂涎欲滴的新潮裙子,也不见得就从此光芒万丈。它会很快,变得和衣柜里那些旧衣服一样暗淡无光。然后很快,会有下一个追逐的目标。如此周而复始。服饰的款式不断变换,不变的是银行卡上那个小得可怜的余额以及肉身之内那颗缺乏滋润的心灵。
容易受广告打动的人,也许都比较盲目。口香糖当真能保护牙齿?饮料当真能补充脑能量?果汁当真富含维生素C?那些不过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一个生动的包装,一个愿者上钩的陷阱。现在市面上的产品无不打着“低碳”旗号,其实大多不过是新瓶旧酒,对产品进行“漂绿”而已,并没有真正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践行环保理念。傻乎乎地听信宣传并掏出钱包,商家最爱这样的消费者了。
我也曾经相信过,但是在一次次上当之后开始醒悟。也开始发现原来最好的东西往往外表质朴无华。比如我小时候,妈妈的洗面奶和润手霜,就是每天的淘米水或者添加了醋的清水;妈妈的护肤品,就是院子里那些丰润墨绿的芦荟;我们的营养品,就是邻居叔叔每天从地里收割的鲜嫩青菜;我们的“心灵瑜伽馆”,就是空气清新湿润的田野……
如今有些东西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我们来说已近奢侈。但是,我们的身体没有变,它所需要的,其实还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皮肤暗淡无光,该反省自己的饮食习惯及作息规律,而不是拼命往脸上涂抹各色膏体。即使真能生效,也是治标不治本。肌肤的真正光彩,须由内而外焕发。
抵制不住对物质的欲望,也许也有部分来源于心灵的空虚。朋友其实是个聪明的人,也喜欢读读书写写字,却没能用心去把它经营成特长。心太浮躁,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能把她吸引了去。真希望她能够静下心来,勤勉踏实地去为自己的心灵建筑起一个繁盛花园。
想起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苏格拉底从不逛市场,有一回被他的学生硬拉着转了一次市场,回来后感叹说,啊,市场上竟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内心的那个“shopping魔”如果能转化为苏格拉底,生活会变得透彻清新很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