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旅——吐鲁番一日

西部之旅——吐鲁番一日

羣玉山散文2025-10-17 19:21:33
新疆,是我一直以来渴望了解的地方。不仅是因为广为传唱的王洛宾那些充满浪漫情调的民歌,也不仅是传说中的聪明的阿凡提的故事;不仅是那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色,也不仅是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西部大开发。总之,
新疆,是我一直以来渴望了解的地方。不仅是因为广为传唱的王洛宾那些充满浪漫情调的民歌,也不仅是传说中的聪明的阿凡提的故事;不仅是那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色,也不仅是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西部大开发。总之,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理由使我和先生最终把旅行的目的地选择在了新疆。其实准确地说,新疆是我们此次西部之旅的第一站,我们的行走路线是先新疆后甘肃,走的是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
从拿到机票到出行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们匆忙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就出发了。天气格外的好,这使我少了些坐飞机的恐惧,对已经开始的旅行充满期待!飞机平稳的航行,空姐的笑容和蔼可亲,我的心情放松了下来。从机窗往下看,千山万壑似皱褶般隆起,绵延不绝;一脉河流蜿蜒曲折,线一般的穿行其中。飞机攀升到云层之上,脚下便是浩浩渺渺一片云海,美极了!
四个小时之后,飞机平稳的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已经是下午了,旅行社当天没有安排,我们有半天的时间自由活动。由于人地两生,我和先生不敢离开住宿地太远,只得就近浏览。整体的看,这座城市没有我想象中的繁华,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和陈旧的民居并存。就建筑风格而言和内地似乎没有太大的不同,与大都市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喧嚣相比这里显得清静悠闲。路上的行人很少,也鲜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居民,也许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城市多民族的融合中已经逐渐淡化了。当然,活动范围所限,这也只是乌鲁木齐给我的最初印象,犹如维吾尔族姑娘轻轻掀起面纱的一角,我还无法窥其全貌。傍晚,我们找到了一家风味餐馆,希望品尝到地道的手抓羊肉和烤囊。老板娘热情周到,时间不长饭菜就上齐了。我们品味着香嫩的羊腿和酥脆的烤囊赞不绝口。环顾四周,为数不多的食客竟都是老外!可见特色就是招牌。
吐鲁番是我们新疆之行的首站。新疆和内地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差,我们出发的时候天还没亮,仰望天空,繁星扑面而来,很亮,很近,很美,像是伸手可及。如此幽蓝清澈、纯净无比的夜空,在我们居住的大都市是绝然看不到的。坐在大巴车上,在很舒服的晃动中,大部分乘客昏昏欲睡。虽然前天晚上我睡得不好,但早上起来精神不错。我不想错过每一道风景,痴痴的望着窗外。
视野渐渐清晰起来,目光所及是茫茫的戈壁滩。在蒙古语中“戈壁”是沙漠的意思,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和沙漠不同的是,戈壁的绝大部分都是石头覆盖的土地,这里几乎看不到绿色,只有那一片沉寂的,没有生命的滩石向人们昭示着历史的久远。没有绿色是因为这里极度缺水,空气干燥,降雨稀少,能够生存下来的是当地人叫做骆驼刺的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稀稀落落地散布着,在石头的缝隙中挣扎,在风沙的撕扯下摇曳。偶尔,你会远远望见一小片绿洲,孤独的伫立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导游告诉我们,因为那里有宝贵的水源,所以才有绿色的生命。在这里,人们世世代代都是逐水而居,城市也是依水而建,可以说有城市的地方一定有绿洲,有绿洲地方一定有水源。比如,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石河子市,就是一座建在戈壁绿洲上的城市。我在想,这无边的戈壁滩,曾经有过水草肥美的牧场吗,曾经有过蘑菇般散落的毡房吗,曾经有过袅袅升起的炊烟吗,曾经有过悠扬婉转的牧歌吗。如果有,又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无痕迹了呢。若干年后,当资源被无情的破坏而不能再生的时候,当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而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时候,那包裹在繁华红尘中的,我生活的都市,是不是也会变成沙化的荒漠呢!
继续前行,扑面而来的是著名的达坂城风力发电站。提起达坂城,自然会想到王洛宾那首优美动听的《达坂城的姑娘》。当地人说,因为有了王洛宾,才有了达坂城,也有人说因为有了达坂城才有了那首歌。其实,孰先孰后并不重要,如今使这里声名远播的是位居亚洲第二的风力发电机组。车停下来,导游给我们五分钟的时间拍照。放眼望去,几百只屹立在风中的大风扇缓缓转动,非常壮观!这个发电站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现在仍在不断扩大,就目前的规模,也只能满足当地的能源需求。但是,这些看上去很简单,很返朴的大风扇,却有着远大的前景。此地的风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初的建设者们就是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馈赠。用现在的观点看,风力发电,该是最环保、最节能、最绿色的了。现在,人们的目光,已经更多地投向可持续发展的太阳能和风能,我的家乡也已经把建设十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列入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这就意味着,我们头顶的天空会更蓝,我们呼吸的空气会更加清新。
初识吐鲁番是从小学的地理教科书上,只知道它是很大的盆地,只知道那里盛产优质的葡萄。此时走近它,才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多姿多彩!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坎儿井,火焰山,高昌故城,还有葡萄沟。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哈密、木垒和吐鲁番盆地,尤以吐鲁番盆地为最多,其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工程之伟大可以和长城运河相媲美。将高山雪水汇集,通过水底暗渠,连接到遥远的绿洲,再将水引出地面,灌溉土地,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只有在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才可能产生。吐鲁番炎热干燥,暴露在地表的水很快就会被直射的阳光蒸发,而地下水系则可以有效的保护水资源。吐鲁番的坎儿井约有一千多条,有的仍在使用,有的已经废弃,从地面上望过去,像是一个个的小土堆,很不起眼,但是,它的下面却是纵横交错,汩汩流淌的水脉。据说,过去坎儿井是财富的象征,姑娘出嫁的时候,要看男方家有多少条坎儿井,其生活中的举足轻重可见一斑。坎儿井的由来众说不一,一说归功于汉武帝,一说归功于林则徐。写到此,不禁有些困惑,从年代看,汉武帝一说似更加可信,但不管怎么说,如此庞大的工程非一人之力可以承担,应该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为了生存,人们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不断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许多造福百姓,惠及子孙的奇迹,仅就水利工程而言,就有古代的都江堰、大运河,现代的三峡大坝,南水北调。
火焰山在吐鲁番盆地的中部,主要由红砂岩构成。在夏季,无遮无拦的太阳烘烤着大地,红色砂岩在热浪的蒸腾下熠熠闪光,如同火焰,故名火焰山。也许是季节不同吧,我们没有看到如此的奇观,想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