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关古道
雅丹还在脑海里奔涌,车子早已在起伏颠簸中拐回到青山腹中。过来时看到的事故小客,已经装进清障车里。虽然阳光依然,但跑在丘陵跌宕的山路上,车窗里吹进来的风还是挺舒适的。回头再没有让人感受到多么漫长的期待。
雅丹还在脑海里奔涌,车子早已在起伏颠簸中拐回到青山腹中。过来时看到的事故小客,已经装进清障车里。虽然阳光依然,但跑在丘陵跌宕的山路上,车窗里吹进来的风还是挺舒适的。回头再没有让人感受到多么漫长的期待。经过的路,每一处沟壑都是一种熟识,一种亲切。远眺山间,半腰里不知道是个什么建筑,有人住吗?小杨说这山里有金矿的,还有什么稀土矿藏,这片山地,每年给市里4000多万呢!真想不倒。在我们眼里没有生命的荒野山峦,竟然长着棵大大的摇钱树!要不说,自古以来到处都在争夺领土,敢情这每一寸土地不仅包含着尊严,还包含着财富。在我们又以与山峦走向成直角奔离的公路上时,竟然觉得比进来时“风景”好多了。路边戈壁上不时地有连绵的植物,在走出那道公路关卡(进出雅丹自然保护区)时,还有一湾虽然稀疏但也算得上稀罕的胡杨。干旱中的胡杨,与航天城大片生长在弱水河边的胡杨林自然无法相比,但想想这种环境,还是不得不敬重它们。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在这种极旱地区,单是它们长到人们可见的树林,就少不了一千年吧。
迎着阳光,再迎着东南鸣沙山的方向,阳关有多远?“快了。”小杨头也不回。再回到玉门关路口,记得这两关形成犄角之势把守着西域边关,相距约80公里。这当然给了我信心。肚子真饿了。早上出来匆匆忙忙,没有准备食物。真是应当检讨的。旅游路上,每个阶段都应当备上干粮饮水的。路途遥远,假若中间出现意外事故不能及时赶路,岂不是很困难?什么时候的大意,都可能遭遇不测。这是应当记取的。还有,人一多相互依赖。我想着妹妹们会操心,他们可能认为,跟着哥哥,所有事情都应当有我担当呢!
终于,前边出现了连片的强烈的绿。“就到了!”我几乎要喊出来。车子突然往西南一拐,从一片土路上向着绿色前进。“看,大漠孤烟直。”车子前方,有旋风旋起的黄色的土柱子,接天连地,缓慢地移动着。“这不就是诗人笔下的景色么!”我进一步解释,让孩子们感受戈壁上并不罕见的景象。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有人解释,大漠孤烟是指烽火台上之烽烟,当然也说得过去。但我以为,王维的诗,其实全部在自然中形成,如同后一句联系,写戈壁沙漠中的旋风孤烟奇观,最有可能,也最为贴切。
阳关,该是什么样儿呢,也是仅剩像玉门关样的一处土丘么,还是关隘仍旧?它不应该是像玉门关那样“孤城万仞山”吧。依山傍水,设关立障,保卫着汉家陵阙的地方,一定是有特别之处的。但愿我的猜测是对的吧。车很快到达绿树中,自北向南,从村子中间穿堂而过。看路边,村民们应当挺富裕吧,葡萄架一片连着一片的。“这就是南湖,敦煌著名的葡萄基地。过些日子,葡萄成熟的时候,新疆的车都来拉呢!”噢,进村时矗在村边戈壁高丘上的那种四边开窗的房子,就是晾晒葡萄干的“晾房”吧。车在这个村里打了个弯,开出绿荫,经过更多的晾房,向着西南下一处绿色村落走去。几公里的路,依然是戈壁的天下,正午的阳光像是把所有能照着的物件都要搾出些油来似的。终于,车子进入到另一个绿如园林般的村子里。一家家的门前都停着一些旅游者的车辆,我们也选了一处比较热闹的农户门口停下,走进了葡萄架下的饭桌傍。“这是南湖距阳关最近的一个村子,这里的农家饭菜挺有名,连领导过来,都请着吃呢。”小杨在门前水沟里洗了一把脸,甩着手上的水,打量着头上的葡萄。服务员好忙碌,客人何其多。我们等待好一会儿,才轮上上菜。虽然贵,好在菜的份量还足,满足了一群人的狼吞虎咽。阴凉下,多想睡一个好觉啊。可是不行,今天旅行的任务还在前边;千年阳关,还在前边。
我们从这个村子的东边入村,吃过饭继续往前行不久,就向南窜出了不大的村落。村边还是晾房,出去还是戈壁丘陵,远远地,山脊起伏处,山岭相接处关口明显,应当就是阳关了。是的,车子拐下岭坡,打扮得古色古香的一座建筑就到了面前,“阳关博物馆”,城门楼上几个大字分外耀眼。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这里沙丘纵横,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当地人称为‘古董滩’。”(据百度)
所以,现在我能看到的古城,只是一座披着古代服装的现代建筑,同关里的导游一样,汉服着体,手里拿着手机。虽然是现在城关,一样不减我们的兴致。孩子们雀跃着按导游的指引往城楼上奔,在关楼上,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远处山上的烽燧遗址,对于当代人们修筑的兵营,城关等一览无余。导游在下边招集了,我们拍照后鱼贯而下,集合在她后边往博物馆和阳关关口而来。在展览馆与阳关都尉府门前的小广场上,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雕塑,嘶鸣的马上,张骞持节云中,目光如炬。在阳关博物馆,用现代科技复制的军官与士兵的塑像十分引人注目。他们的穿着与神色栩栩如生,就是那手上的血管、经脉、汗毛都纤毫毕现。其他文物也让我们对于了解汉代关口、了解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了具体的认识。
走出博物馆,就是阳关都尉府治所在。导游引导大家都经过一下这个关口通关的形式,体会一下当年出关的感觉,但应者聊聊。因为一张印有关印的和印信,布制的或竹制的,经过一位扮作官员的老者一写,再摁上一个红印,就要20到30元不等。但我还是抑制不住这种好奇,花20元填写了一张通过文书。拿着到手的“阳关关照”,这感觉还是不一样。这回我来回阳关,就不是“偷渡”,而是手持大汉关防的公民了!
都尉府之后,就是修旧如旧的阳关城门。到也有些味道,一派古韵。城门外一眼望过去就是那座真正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