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妙法

论语通读妙法

神瞽散文2025-09-29 02:19:20
缘起和说明年少张狂,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买了一白话译本,读之再三,皆昏然而睡,不知有为政篇。其间也曾读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别裁和当红学者于丹女士的心得,然前者之广博、后者之高雅,于我来说,起点太高,所获

缘起和说明
年少张狂,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买了一白话译本,读之再三,皆昏然而睡,不知有为政篇。其间也曾读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别裁和当红学者于丹女士的心得,然前者之广博、后者之高雅,于我来说,起点太高,所获不多。残存记忆中的,仍是“学而时习之”、“言而无信”等句。如今不惑有余,当年的雄图壮志早已化云成烟散逸天外,唯有买醉度日。
过年同学聚会,老师照例闲谈国学,都说祖宗之学包罗万象、玄奥无方,是人生的指路明灯,老师又以《论语》为例,欲细说其内容,唯有同学之子能应答一二。
我稍感惭愧,不饮酒,回家于储藏室里搜寻,终于找到了《论语通译》,依然如初买时。为日后饭桌上能显摆,发愤夜读。上天眷顾,顿然有悟,得无上妙法,通读论语如江河奔流,再无停滞,不觉东方大白。
愿读论语而不得其法者应有,天赐之法,不敢专美,献之于世,与诸君共勉。
论语共二十篇,分别由开篇的两三字命名,看似漫无主题。每篇又有若干章,因为是对言行的追忆记录,章间似无过渡。有学者认为论语编排无序,猜测是记录论语的竹简散落所致。这是论语难读的客观原因。
读论语是为了修身立业,但孔子学说有成后,奔波十几年,足迹遍列国,却没有成功跻身政坛;史上名儒多一生贫困,还不如魏忠贤、和珅之流,虽然难逃一死,也曾富贵至极;尤其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孔子的思想似乎远离现实,如果奉行她,有碍于攫取金钱与权力。不如《可以复制的成功》一类的书有吸引力,这是论语难读的主观原因。
其实不然。
两千多年来,研读论语者如黄河沙数,却都墨守成规,不敢对前辈权威的定论置疑,找不到脉络,代代沿袭,鹿成为马,一部编排绝佳的著作,被分解的支零破碎,使对论语有兴趣的人无从入手望而却步。
论语编辑的奥妙,后文详解,在此重点破解主观原因。
论语多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记录的精选,对话者学养水平极高,字里行间饱含儒家文化的精髓。因为谈话人的不同,有的如诗歌,有的如故事,令读者怡然自得,浑然忘我。说论语呆板、迂腐、不知变通的人,只是停留在对论语的表面阅读上,没有理解她的内核。论语中多次提到“邦有道,邦无道”,就是告诉我们学论语要结合时代,结合所处的社会环境,于有道之时行圣人之言,否则反其道而行。
为什么孔子并未成功于当时呢?民族使命感和博爱使然。
周失其鼎,诸侯争霸,王权衰微,解除了束缚的华夏人勇于思索,智者辈出,百家争鸣,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富足的羊水,但战争连年,生灵涂炭,也严重危及到民族的延续。孔子自觉承担起寻求延世良药的责任,洞悉处世规则与技巧的他,以无上大勇,抛却富贵,时如丧家之狗般,毅然踏上前途莫测的传教救世旅程。华夏成为古文明得以延续的唯一,孔子之功,辉同日月。
如今我们物质富足,国力日强,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论语的指引去追逐个人的成功与享受。经济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比之过去和同一阵营的兄弟邻邦,我们农业可免税,底层有医保;又有网络平台评说时政,不致人间蒸发;社交范围日广,非婚男女,上床随意;异象层出,自有智者打压;腐败成风,落马官员不断;大国外交,严正声明,和平崛起,强势归来。若问道之有无,我不答。
书归正传。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通常的解释为学了能经常复习它。所谓大道无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单列阅读,此说也勉强。但作为全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只以专论学习,则显格局太小。孔子主张入世救赎,推行教化,那么“学”应是学说,是主义,是思想,是理论,是A个代表,是B荣B耻,如此“学而”才配首篇之名。也昭示本篇的论述重点是孔子的学说内核,确立在论语中的纲领地位。
悦,原本为“说”,是通假字,是古汉语的积习带来的遗憾,给阅读造成障碍,此类现象后文多见,对大家确定的通假字,我以如今的通行字替换,特此说明。心字旁的“悦”,发自内心的欢喜,与后面表露于外的快乐之“乐”对照,除了能享受孔子的用字精到外,更能体会他身处逆境不改其乐的意境。
君子,国君之子,生而具有国家继承权,那个时代,为利于日后的统治,依宗法制度的要求,他们从小要接受各类规范教育,多会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一般指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孔子说:学说如果能在社会上得以推行,是多么让人心情愉悦啊;即使无法得以应用,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谈论她,也能令我展颜欢笑啊;若暂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我却不恼怒,不也说明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孔子学说的主张是什么呢?由弟子有若来阐述——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辞世后,有若因形神酷似孔子而成为孔门领袖——后孔子时代第一任掌门,后来在内部的争执中下台,宛如毛泽东后的华国锋。我启蒙的语文教材第一章是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第二章是华主席万岁,华主席就是华国锋,不知八零后的国人知道他不?然而论语的编辑没有淡化有若的存在,仍安排他第二位出场,并在姓后冠以“子”的尊称,这一点与华国锋受到的待遇不同。
孔子学说的内核是“仁”,二人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人是高等级的灵长类动物,只有占有物质才能维持生存与发展,在争夺有限的资源时,难免死伤,如何达到互利共存,和平发展,是“仁”的道理。
“仁”的根本是孝悌,孝,上为老,下为子,少敬长也;悌,原本为“弟”,同辈兄弟,相互友爱。通俗说,孝悌就是要对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好。为什么没有爱子女的字词呢?向来遗弃父母者有,兄弟相残者有,虐待子女的少,虎毒尚不食子,这是动物进化的本性。社会上流行“不和不孝敬父母的人交友”,言语质朴又饱含道理,对血亲冷漠的人不会拥有和谐的社会关系。
鲜,少。孝悌的人,很少有犯上作乱的,无乱则天下太平——“仁”之道。
欤,语气助词,原本都写作“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