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家乡之一
引子家乡木垒县城的西边有五个大的乡镇:英格堡,菜籽沟,水磨沟,西吉尔和东城。原来有一句顺口溜概括过这几个地方的特点:英格堡的石灰墙,菜籽沟的榆树梁,水磨沟的巴廊房,西吉尔的花姑娘,东城口的路稀汤。因为
引子家乡木垒县城的西边有五个大的乡镇:英格堡,菜籽沟,水磨沟,西吉尔和东城。原来有一句顺口溜概括过这几个地方的特点:英格堡的石灰墙,菜籽沟的榆树梁,水磨沟的巴廊房,西吉尔的花姑娘,东城口的路稀汤。因为英格堡有石灰窑,石灰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过去用来刷墙,说是可以消毒,至于其他的用途,就不得而知了。那时侯,英格堡农家的墙壁一定是雪白的。
菜籽沟沟深坡大,农家多住在沟底,白天的时间很短,夏天到下午六点钟的时候,沟底就差不多暗了下来。曾经有个笑话,说一个刚刚毕业分配到英格堡教学的小青年,星期天到菜籽沟的学生家里去家访,家长很高兴,杀了一只鸡。可是鸡还没有做熟,天就暗了下来,小青年说不能吃了,天都黑了,要赶快回到英格堡。没想到等他爬上山坡,大太阳还高高的挂在空中。坡上长满了婆娑的榆树,那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榆树是西北常见的树种,耐旱,生命力极其顽强,一颗种子只要着陆,它就有生存下去的信念。因而,榆树在干旱的菜籽沟的山坡上到处都是,成为菜籽沟风景线的代表。
水磨沟村就位于山脚下,山里长满了高大的红松。农家们常常在农闲的冬天进山偷木头。肩抗驴拉的,拉上一个冬天,等到来年秋收后造房子。房子前一律用四根(也有六根的)檩子作廊,遮住了阳光。所以夏天到水磨沟去,无论屋里屋外,都非常凉爽。下雨天,坐在廊下嗑嗑瓜子打打牌,还是很休闲的。
西吉尔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红旗公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称呼。和前面几个乡镇相比,这里是个交通要道,人们接触的人事自然也就复杂一些,思想也就开放一些。姑娘们收拾打扮的比较夸张。描眉毛涂眼圈的,上粉饼抹口红的,穿着紧身衣的,粉团团,细腰腰,在街街上常能碰到。还没有改革开放那会儿,80年代初期,西吉尔就有了经商作买卖的人,那时称他们二道贩子。这里的人们较早就有了经商意识。
东城口的路稀汤。东城口地势较低,加上地下水资源丰富,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车马难行。铺了柏油马路以后,那马路也常常翻浆,后来改用水泥路面,抱怨很少听到了。
从县城往西去这些地方,必先经过咬牙沟。咬牙沟大约有10公里长,过去沟的两边是光秃秃的荒山土丘,南边的坡上长满了苦豆子野蒿子芨芨草马齿苋,北边的坡上长满了石头,沟里没有一家人居住。加上路况不好,过这里让人头疼,顾名思义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老早以前这里也是野狼出没的地方,老故世的人们这样叫下来了。现在这里的山坡上绿树葱茏,是谈情说爱的好场所。沟里有几家养鸡户,这里充满生机。
穿过咬牙沟,首先到达东城口。往南直通东城,往西前去西吉儿。到了西吉儿,往南直通水磨沟,往西南前去英格堡。到了英格堡往东走,就到了菜籽沟。
我曾经在这些地方工作过,生活过。因而想把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算是自我经历的见证吧。所谓"天空中没有了鸟的踪迹,但它也曾经飞过";是的,尽管天空中没有了鸟的鸣叫,但它确实歌唱过。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