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食故乡之春节的故事
岁末天寒。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这种景象曾在我儿时记忆犹为深刻,孩提时看到下雪就意味着年来了。多年在外,竟忘了秋冬,也不曾看不见银装素裹,千里冰封的世界。每每此时,甚是有说不出的愁绪。故乡,依旧在远方
岁末天寒。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这种景象曾在我儿时记忆犹为深刻,孩提时看到下雪就意味着年来了。多年在外,竟忘了秋冬,也不曾看不见银装素裹,千里冰封的世界。每每此时,甚是有说不出的愁绪。故乡,依旧在远方。从广州出发,途经桂林,约4小时的车程便到了西南的一个小城,再坐约1个多小时的车,便到了生我伴我童年的故乡。这里有高峻挺拔的山峰,茂密清秀的树林;高耸入云的翠竹,清澈湍急的溪流,冬暖夏凉的熔洞,狭长平缓的河谷盆地……
这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誉为避暑之都。也孕育了一个古老的布依民族,百越人后裔。每逢节假日,总有山歌对唱,以七律诗为主,表达了布依人心中喜悦欢快之情。旋律优美,诗歌朗朗上口,让人陶醉。一年之中从正月到腊月,布依人从不缺节日,也不缺可口的美食。
每年春节,就到了布依人打年糕的时候。远方的游子如同约好般回到自己家乡,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烤火吃年糕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一次。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年糕,在布依人里叫做糍粑或粑粑。做糍粑是布依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布依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糍粑,泡在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糍粑当年新产的晚糯米制作,经过溪水浸泡、柴火蒸熟,然后用木头制作的打粑棒将其搡捣打揉成一团,再用手捏成一个个小圆饼似的糍粑。口感酥软。其中需要掌握浸泡的时间,蒸笼的火候和粑棒的力度,任何的一个细节损失,都有可能破坏糍粑的口感。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父母一起做糍粑。但现在80后的我们似乎已记不太得糍粑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的味道,留在我一生的记忆里。
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糍粑已不需如此复杂制作工艺,已经能将糯米直接倒入机器,便自动出来成型。但布依人依然保留着自身的传统饮食和制作方式,又如香糯可口的花糯米,已完全可以用色素染色,但却依然固执的使用天然植物作为染料,也许不是很明白什么叫做绿色健康食品。但始终坚信如此做法定是最香酥可口的。
对于布依,80后的我们也只能靠这种饮食托存记忆,因为相较其它民族,我们(部份布依族)已不会自己的语言,也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饰。在大融合中,我们丢失了自己,但愿最后那赖以生存的饮食方式不会消亡。
过年,对于布依人来说,是一个家庭聚会的节日。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亲人身边。在布依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布依人的传统,也是中国人的传统,希望这种传统将会永久流传。
清雨飞阳甲午年冬月廿三于鹏城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