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了,知了
晚饭后到小树林里散步,雨后初霁的夜空清爽得宁静、温馨、自然。空气里氤氲着一股幽深的泥土气息。杨树叶、草层,都被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雾气。没有月色,夜空显得有点幽暗。高处的蝉声如潮水般从高处涌来,让平静
晚饭后到小树林里散步,雨后初霁的夜空清爽得宁静、温馨、自然。空气里氤氲着一股幽深的泥土气息。杨树叶、草层,都被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雾气。没有月色,夜空显得有点幽暗。高处的蝉声如潮水般从高处涌来,让平静的身心在蝉声中变得有点烦闷。现在正是蝉的幼虫出没的时候。刚下过雨,地面潮湿疏松,那些经历几个春秋锤炼的蝉的幼虫如春雷的爆发,冲破了最后一道藩篱,掀开了遮挡的泥土,终于看见了光明,获得了自由与新生。
悄悄地走近杨树,静静地观察,不经意之间就可以发现一些蝉的幼虫在慢慢地爬行。伸开如钩的前脚,攀缘树干,像一身手矫捷的攀爬者。它们浑身粘附着新鲜的泥土,风尘仆仆地一路从泥土里爬行而来。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它们的毅力。从书本上我们知道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黑暗的泥土里度过——两到三年的时间靠汲取树根的汁液生活。它们耐得住寂寞,甘于沉浸在黑暗中,经受着一次次的蜕变,在重见光明,汲取雨露的那一刻,也许它们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
蝉的幼虫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叫法,有的叫蝉猴,有的叫爹楼猴、爬拉猴、知了猴、结了龟或蝉龟。蝉经过最后一次的蜕变,就成了成虫,就是蝉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了”。知了,知了,听起来有点禅学的意味,就是不为外界所惑,万事了然于胸,故名“知了”也。
蝉,通常是这个季节的一大特色,它以其独特高亢激昂的叫声引起人们的注意。不管是晴天,还是阴雨天气,不管是白天,还漫漫长夜,蝉声都会不绝于耳。在中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里我们总能找到蝉的身影,如“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许裳《闻蝉》)“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萧子范《后堂听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总之,随手拈来都可以找到许多有关描写蝉的诗句。可以说,蝉是随着历史的坎坷一路高歌到现在。蝉是人们歌颂的对象,是一种情思的寄托。悠悠千古,人们赋予了蝉更多的凄清别离的荣辱身世。托物言志,只能说小小的蝉承载了太多历史重任与生命的辛酸。
蝉在得到人们认同与喜爱的同时,蝉的嘶嘶不断的鸣叫也会招来人们的厌弃,炎炎夏日,心情烦躁之时,一些人会嫌其叫声扰乱了自己的美梦与思绪。其实,作为万物之首的人类,本应怀有体谅的胸怀,容忍蝉声的存在。它们高亢的歌唱是这个季节最嘹亮的号角,吹奏的是幸福之歌,成功之歌。当蝉声销声匿迹之时,说明这个季节就要结束,蝉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小小的蝉,生命何其短,生命的意志何其坚强,对于这样的一个顽强的生命,我们还有何抱怨呢?那就让它们唱吧,让它们欢腾吧。
从蝉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也要学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它们的积极,乐观,豁达,充满韧性,万事不屈服的个性,时时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创新。纵观历史长河,人的生命只能算作弹指一瞬。从佛教轮回说中,我们也知道同样要忍受漫漫的生命轮回之苦,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回转成人。区区几十年的生命,我们才是正真的蝉呀。如何让短暂的生命不虚度?那就从做一只蝉开始吧,知了,知了,不为世俗琐事所纠缠,不沉迷于各种欲望之中,真正像蝉一样让生命活得洒脱,自然而从容。
2013年7月6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