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尚少些悲壮,多些柔暖吧

让高尚少些悲壮,多些柔暖吧

环节散文2025-10-17 19:33:35
前不久,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师“学习本市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先进事迹”的活动,(注:这位老师因病英年早逝)要求每位老师学习后认真写出心得。借此想除却冠冕堂皇,真实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何为高尚的师德?也许很多人
前不久,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师“学习本市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先进事迹”的活动,(注:这位老师因病英年早逝)要求每位老师学习后认真写出心得。借此想除却冠冕堂皇,真实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何为高尚的师德?
也许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经典名言颂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往今来,道学家们给老师设置了一个圣人境界,把师德高悬在“给予和无条件奉献”的圣坛上。教师是蜡炬,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甚至燃尽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自己的孩子和亲人。权力者凭借强权给教师设置了单方面的给予,无私的奉献的道德境界,使教师无法成就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快乐,无法实现个人生活的幸福,使大多数老师在认识上进入误区,在行动上出现错位,以自己的健康,以亲人的轻怠,以家人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状态为代价,成就学生学有所成,或者成就教师自己奉献与成功。
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苏醒,认识到以人为本,应得到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的尊重。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环境下,我们诚恳的想想,这种传统的定位是不是扭曲了师德的内涵和价值?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存在的,他们的人性首先要得到尊重,尊重他们的生命健康,尊重他们的生活权利。而每一位被树为典型不断宣扬歌颂的教师,几乎都成了千古绝唱,这样的高尚难道不可怕吗?试问有多少教师愿意攀登这种师德的圣坛?
成就高尚的师德离不开教育这片土壤。而当前的教育土壤贫瘠到似乎就是为了考试,尤其把中考和高考的竞争作为学生评判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成功和成绩的唯一选项,作为学校办学的唯一追求。“分在前,人在后”的功利性教育极大地挤压了教师自主、独立、乐教的职业生活空间,侵蚀着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没完没了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使老师不得不把爱聚焦在分数、成绩、职称评定,绩效评优,获奖等等和功利有关的事上,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种对学生和教师生命、健康人格的漠视,对合理的正常人的生活剥夺,必然导致教师心田的荒芜,爱的枯竭。有些教师的确取得了突出成绩,若就以这一条判定这是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我觉得也是对师德的一种扭曲。功利性的教育,只会诞生出放大了的自我。著名美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只有爱那些与我利益无关的人,爱才会真正展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自由成长和发展来创设最大限度的机会和条件。
曾读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学生在一次英语测试中成绩很糟糕。发卷子的时候,老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把卷子反过来轻轻地放在他的桌面上,然后亲切地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当他悄悄看到令他难堪的分数时,顿觉师爱的温暖在那个小小的举动中汩汩流溢。这份力量足以战胜因考试失误带来的苦恼,为他扬起前进的风帆。这样的力量要比强压带来的分数提升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甚至会影响他一生,因为这是一种爱的艺术。后来这个学生毕业时送给老师一个水杯,上面贴了一张纸条,写着:“谢谢姐姐,我会永远怀念您!”(因为老师比学生没大了几岁)这样的一份师爱,如此纯洁,如此细微,如此智慧,一声姐姐,是从学生的心底里喊出来的,带着学生血液的温度,这样的一种回报才是对师德的最高褒奖!
高尚,应该是温暖的,是尊重人性的,绝非为他人放弃生命相连的亲情,牺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这种由强权者创设出的高尚境界里实则掩藏着冷酷的一隅。高尚的师德,一定是从一颗爱学生的心中涌现出来的,而这种爱首先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批评,和风细雨的赏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让自己在课堂上行云流水,带给学生阵阵快乐的回味;这种爱是无私的,不裹挟任何私心私利,给每个学生创设同等的机会,公平的环境,民主平等的氛围,没有歧视,没有偏袒,一视同仁;这种爱是智慧的,轻轻推开学生心里那扇虚掩的门,走进去,感其所感,思其所思,用爱的情感抚慰学生的身心,然后化作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培养起学生的追求,树立起学生的人生观,使他们不断得到生命感的丰富与提升。一个冷漠的分数,一个冷峻的成绩,绝非是招展在老师身上的高尚旗帜,高尚,是一种柔暖的情感从内心流淌出来显示在外的一种品质,它温暖如春。一个高尚的老师,他们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用情感、能力、智慧的合一,化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认同,接受,在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一个高尚的老师,付出的是爱,收获的是幸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