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音

立秋之音

张三影散文2025-10-17 18:01:12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夜一阵阵的秋蛩之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抬头望,窗外正是月色朦胧。感慨于秋虫的高歌。已是立秋的季节了,窗外的秋蛩的啾鸣还是如此的热烈,也许这是生命的最后的歌唱吧?因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夜一阵阵的秋蛩之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抬头望,窗外正是月色朦胧。感慨于秋虫的高歌。已是立秋的季节了,窗外的秋蛩的啾鸣还是如此的热烈,也许这是生命的最后的歌唱吧?因为即将失去,所以高昂?
有人把秋蛩的啾鸣叫做立秋之音,而我去愿意把它看作生命的绝响。而真正的立秋之音其实是来自于我桌头摆放的一只“埙”,一只从古城西安带回来的古老的乐器——埙。
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在西安的半坡遗址里人们首先发现了两只埙。而该遗址记载了大约7000年前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文明。所以,埙大约产生于7000年前。埙多由泥土烧制而成,埙乐浑厚低沉,古朴悠扬,其声多有悲怆、哀婉之感,很适融合于秋天的景致,所以,古人又说它是“立秋之音”。《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
第一次知道埙还是来自贾平凹先生那本开创发行记录、饱受诟病的小说《废都》。在我看到它的时候,它其实已经偃旗息鼓,从人们视线中淡去很久了。在我偶然一次机会读到它时,它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对这埙的描写了。书中写到:你闭上眼慢慢体会这意境,就会觉得犹如置身于洪荒之中,有一群怨鬼呜咽,有一点磷火在闪;你步入了黑黝黝的古松林中,听见了一颗露珠沿着枝条慢慢滑动,后来欲掉不掉,突然就坠下去碎了,你感到了一种恐惧,一种神秘,又抑不住地涌动出要探个究竟的热情;你越走越远,你越走越深,你看到了一疙瘩涌起的瘴气,又看到了阳光透过树林和瘴气乍长乍短的芒刺,但是,你却怎么也寻不着了返回的路线……这是贾平凹先生写到庄之碟在听到埙乐时的状态,书中的庄之碟说到这里不能自禁,看到这里,我也不能自禁。于是,这埙就成了我追寻的目标。不几天,恰有朋友从西安回来,深知我之喜好的朋友从西安给我带回来了一只埙。那是一只古铜色的陶制的埙,一看到那简洁的造型,古朴的颜色,听那浑厚的音律,一下子就让我喜爱不已。摆于桌头,和我先前自己从西安带回来的仿真兵马俑一起,成了我最心爱的饰物。喜欢附庸风雅的我,是多么的以炫耀文化为自得呀。
鲁迅先生说,“最早的音乐产生于劳动。人类自有了情感之日起,音乐也就随之诞生了。”埙也起源于劳动。《淮南子。天文训》里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击石拊石”大概就是最早的乐器的雏形了。而埙形像鸡蛋,是一种用陶土烧制的乐器,我们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猎时发现,若对准石榴星上用来系绳索的小孔吹气,可以发出呜呜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像野兽的鸣叫声,古人就用它来诱惑野兽,这就是原始单孔埙的雏形了。
我第一次听到埙乐是在CCTV2的一次音乐欣赏节目里。当时是由一位埙乐演奏者穿着长袍,在简单、典雅的置景中如痴如醉的吹奏,一旁是著名演员濮存昕哀沉、低回的朗诵。那醇厚古朴、低沉哀婉的音乐在幽静而孤寂的小屋里萦回着,冥冥之中,我仿佛回到了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的古战场,仿佛看到了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悲怆与呜咽,而那充满幽怨、凄迷的音乐,如同深夜里幽魂的游荡,也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悲凉与颤粟。
那是公元前217年的时候吧?两只秦灭亡后的强大的军队在古垓下摆下了战场,在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比中争夺着新的国家的统治权。在一片四面楚歌声中,一代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含泪相拥,对歌而别。这个时候,埙乐突然幽幽而起,然后是那阕证明英雄心垣倒塌、流传千古的诗词缓缓诵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埙乐吹奏得如泣如诉,哀婉悲怆。一曲电影《霸王别姬》,吹出了红颜薄命,吹出了英雄末路,也吹破了从出生到香消玉陨的瑰丽旖梦,吹破了从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不可一世,到战神没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悲壮与凄惨……这场景,这悲壮与哀婉的生死离别恐怕也只有埙乐能表现出来,在所有的乐器里面,没有什么乐器比埙乐更能表现出人的哀婉与悲怆之情了。
埙是适合于秋季聆听的,因为它是“立秋之音”。《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一年四季中,总觉得秋天是最悲壮,也最激昂的季节。当那一片片黄叶随风飞舞的时候,当一场场华丽的叶事即将告别人世,去重新轮回,演绎新的生命的时候,埙乐便会伴随着漫天飞舞的落叶悄然响起,舞动着生命的最后华丽乐章和斑斓色彩,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埙乐应该是属于心灵的,没有哪一种音乐是具有如此深厚的穿透力,能够体现如此悠远、苍凉、唯美的意境,能够穿越时间、空间,抵达心灵。在很多个夜晚,在星光黯淡,树影稀疏的时刻,我喜欢听埙乐,喜欢把一只埙摆在眼前细细地观赏。透过那一排排小小的乐孔,我便有一种穿越历史时光、重返远古之感。几千年的厚重与沧桑便在一瞬间回到了眼前。此刻,历史与我是如此的接近,如此的沟通,仿佛从来就不曾离开。是那从诗经中走来的旋律吧?是那从唐诗宋词中飘来的音韵吧?是那从泥土深处发出的幽鸣吧?不然怎么会有如此摄魂的韵律,怎么会有如此诉说不尽的伤感?有如此抒发不完的幽古之情?那亘古的苍凉、朦胧的残月、摇曳的树影,和着的古朴苍凉的埙乐,一时多少诗意油然而生!
古人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埙,正是符合了这个简单而至真的哲理。埙的构造简单,泥土而成,只有六孔,能吹奏简单的韵律,但是,蕴含却是如此的丰厚,它代表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内涵,吹奏的是一个民族的古老而深厚的声音,发出着历史的回响,而我们这个民族也具有埙一样的淳朴、不屈、厚重的品质,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又是一个“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的季节了,在这立秋之际,在月色微凉如水,星空寥阔无垠的时刻,拿起一只埙来,放于唇边,轻轻吹来,和着高亢的秋蛩之声,于是,于一片寂静、空寂之中,便有一种古朴、空灵、惨澹、凄迷的音声涓涓而出,乐曲声中,便是那一汪的心静如水,幽兰初绽,馨香四溢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