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孝心浇灌亲情之树

用孝心浇灌亲情之树

惊啼散文2025-10-17 18:16:11
这是一个并不缺乏孝德的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曾出现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董永,他因卖身葬父而行孝感天,孝感由此得名。他的仁孝故事感召、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倘若走在枝繁叶茂的槐荫大道上,
这是一个并不缺乏孝德的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曾出现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董永,他因卖身葬父而行孝感天,孝感由此得名。他的仁孝故事感召、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倘若走在枝繁叶茂的槐荫大道上,透过那绿意盎然的叶、洁白如雪的花,依稀能嗅到那关于孝的气息……

她叫于小玲,今年41岁。不知从哪天开始,以前负责楼层卫生的张嫂子不知何故离开了地税局,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新鲜的面孔,我经常在上、下电梯时碰见她,她总是穿一身黑色的衣裤,每次碰面,她都带着笑容主动和我打着招呼,起初,我和她也仅仅限于见面时的礼貌搭腔,没有打什么过多过深的交道。俗话说,铁打的单位,流水的勤杂人员,说不准哪天,她就会和以前的张嫂子一样突然离开这里,永远消失于大家的视线之内。
在平淡如水、波澜不兴的日子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件小事,让我开始注意到她,并牵扯出一段感人至深的仁孝故事。
那天,我去服务中心领取一些办公用品,恰逢需领的耗材较多,而且还有成箱的纸张,其他人正忙得焦头烂额,手无缚鸡之力的我哪里提得动那沉甸甸的纸张呢?正犯难时,于嫂子手拿着抹布从电梯那边大汗淋漓地走过来了,还未来得及开口,她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毫不犹豫地弯下腰,一手提着一箱纸就走进了电梯,我在心里惊佩她的大力气的同时不禁想,这必是长年累月的辛苦劳动锻炼出来的力手。正想着,于嫂子已将两箱纸送到了我的办公室,我连忙道谢,临走时她呵呵笑着说:“这点小事,谢不住哟,下次领办公耗材就喊我。”约摸几妙钟的功夫,她又回来说:“办公楼这么大,不好找,还耽误你的时间,干脆我留个手机号码给你吧,下次直接打我电话就行了。”

这件事情的发生,无形之中似乎拉近了我同于嫂子之间的距离。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奇妙,做的人未必觉得有什么,只当是很寻常的一件小事,然而带给人的感觉却是难忘。随着日子的不断增加,从别人散漫的谈话中,偶然获知到一些关于她的零星材料,比如:家里有四位病魔缠身的老人需要照顾,有一个上高中的女儿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她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而与此同时,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总是拿着抹布或是拖把在各个楼层间忙碌、跳跃着,挥汗如雨……
终于有一天,我将于嫂子请进了清凉的办公室内,关切地问起一些她家里的事情。
于小玲之前在棉纺厂保卫科工作,负责进出物资、人员管理,虽然工资不高,但相对厂内其它工种来说,还算比较清闲。她的丈夫在邻城工作,周末才能回家。家庭的重担基本上就落在了于嫂子一个人身上,忙里忙外,加之双方父母身体都很糟糕,需要她的照料,这更加重了她的负担。
婆婆在年轻的时候就患有支气管炎,有一次因病住院,她的三个儿媳妇,只有于嫂子每天都忙中抽空去照料她,送饭、喂饭、擦身、倒尿…。。一点都不嫌麻烦,什么都做尽了。有时,看见老人心情阴郁的时候,就说一些高兴的事情逗老人开心。同病房的人还以为是老人的女儿,无不羡慕地说:“你女儿这么孝顺,真是没白养啊!”老人笑着说:“她是我的儿媳妇啊,这个家多亏她了,三个儿媳妇就享了她的福啊……”
2004年3月的某一天,于嫂子像往常一样,做完婆婆的早餐之后,正准备去上班,可是今天,婆婆却一反常态似地紧紧拉着她的手,目露流连之色,轻轻地说:“孩子,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是我们拖累你了,我们早一天走,你就早一天解脱啊,孩子,做我的儿媳妇可苦了你啊……”于小玲顿时打断婆婆地话说:“妈,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我是您的儿媳妇,照顾您是应该的。”说完,又盯瞩婆婆记得按时吃药,然后就赶去上班了。可是于小玲万万没有想到,婆婆说这些话像是有预兆似的,就在她下班回来的时候,老人的眼睛已永远的闭上了,嘴巴还微微地张着,似有许多未说完的话。于小玲扔下手里的东西,猛扑过去,抱着婆婆已经僵硬的身躯,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妈,您怎么不等我回来就走了呢?您还说晚上要吃馄饨,我都买好了,怎么就不等我回来啊……”这痛哭声划破了黑夜的静寂,隔壁左右的邻居无不为之垂泪动容。
婆婆的去世不仅让于小玲痛彻心肺,也给公公带来了无尽的伤悲,不幸的事情又紧接着发生了。
四个月后,公公因中风住进了医院,医生的诊断为:脑梗塞、颅出血。在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主治医生对于小玲说:“其实住院治疗,意义已经不大了,也维持不了多久,不如放弃,也可节省无谓的花钱。”于小玲听到这样的话语,控制不住悲伤地情绪,激动地说:“医生,求求您救救他,他是一位老军人,苦了一辈子,哪怕一个星期,甚至一天,也要救活他。”医生点了点头,叹息着离开了。在于小玲无微不至地照顾下,老人奇迹般地延续了21天的生命,弥留之际,饱含着热泪,安然地辞别人世。
于小玲的丈夫紧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她憔悴满面地样子,不无感动地说:“我替咱爸咱妈谢谢你,我这个做儿子的,也没你尽的孝道多啊……”

俗话说,家有老是个宝。自从公公婆婆去世之后,于小玲的心里空落落的。这时,她不禁想起了自己患病多年的父母,父亲早在1997年就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长年卧病在床。同年,母亲也患了老年痴呆症,两位老人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是年迈的哥哥一直在照顾。而如今,哥哥已是六十好几需要被照顾的老人,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这些年因需要照料公公婆婆,只能抽空偶尔也看看自己的双亲,心里充满了愧疚。于是,她同丈夫商量,看能不能将父母接回家照顾,通情达理的丈夫很支持地点了点头,次日就找车将两位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
由于棉纺厂的工作经常是三班倒,这与照顾老人的时间发生了冲突,在一阵冥思苦想之后,于小玲作了这样一个决定。
一天早晨,她走进了主任的办公室,递交了辞职申请,主任起初感到特别惊奇,想不出她为什么要放弃这份还算优越的工作,但是,在听完于小玲的述说后,渐渐理解了她的这颗孝心,尽管不忍放弃这样一个优秀的员工,但是又因为理解而最终在辞职书上签批了同意。
临走的那一刻,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来送她,望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她的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年轻的时候就进了这个厂子,十多年过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