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的皪圆散文2025-10-17 19:34:56
1941年6月21日凌晨3时,一望无际的苏德边境沉寂在暗夜之中,蒙蒙的夜色给边境线上上千辆坦克、飞机、加农炮涂上了天然的伪装。突然,飞机、坦克的引擎声、震耳欲聋的炮声刺穿黎明的寂静,炮弹如雨点般落在苏
1941年6月21日凌晨3时,一望无际的苏德边境沉寂在暗夜之中,蒙蒙的夜色给边境线上上千辆坦克、飞机、加农炮涂上了天然的伪装。突然,飞机、坦克的引擎声、震耳欲聋的炮声刺穿黎明的寂静,炮弹如雨点般落在苏联的大地上。希特勒蓄谋已久的侵占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付诸实施了。苏军猝不及防,陷入被动,不到一天时间,德国坦克已深入苏联边境内50多公里。
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苏军损失惨重,苏联重镇明斯克、基辅相继陷落。10月,德军兵锋直指莫斯科,苏联军民奋起抵抗,11月7日,红场上像每年一样进行着例行的阅兵,但这些接受检阅的军队,从红场上直接开往保卫莫斯科的前线。苏联军民同仇敌忾,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苏联妇女喊出了“宁愿做英雄的寡妇,也不做奴隶的妻子”的口号,斯拉夫人伟大的牺牲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让德国人每前进一步都尸横遍地,对于德国人来说,莫斯科就像是魔幻中的城堡,虽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战争进行到1942年,德军在莫斯科留下了火炮、坦克和尸体。交战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作者瓦希里叶夫,正是以此时如火如荼的苏联为国战斗为背景,以苏军后方171会让站一队驻守女兵在对敌斗争中的感人事迹为主题,重点刻画了丽达、热妮亚、索妮娅、里莎、嘉尔卡等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体现了苏联人民不畏强敌,在艰苦的环境中乐观的向上的斗争精神。这是小说的应有之意,但小说除了宣扬一种不屈服不挠的民族精神外,更为出彩之处是着重刻画了人性的美,作者在战争的特定环境下把人性之美刻画的淋漓尽致,最终使小说超越了国家、阶级而具有了更为深远意义。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群至情至善的人,她们的友情、爱情、亲情纯洁的没有任何瑕疵,不存在任何功利,每个主人公们内心没有言不由衷的虚伪,更没有尔虞我诈的欺骗,人的灵魂和精神在战争中得到了升华和净化。而在和平年代,这样“纯粹”的人是屈指可数的,正如作者开篇追忆前的感慨:“在历史的眼中,莫斯科已经不再拥有静悄悄的黎明”。弦外之音,时下的莫斯科是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失真”的状态,为作者所不容在这里有人不禁会问,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扬人性之美,难道只是为了单纯的赞美而赞美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只有发挥出本性的美,真实面对自己时才可能超越自己。人只有真实的面对自己,把人性的美发挥到极致,把人性的弱点和丑陋降到最低,才能团结互助,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和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灵魂缺钙”的民族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几千年来,人类在灾难面前还原了单纯、唯美,在灾难过后却又变得私心重重,始终没能走出自身的怪圈,但是这种浴火重生的轮回却是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跳出自己设下的陷阱,还自己一个宁静的内心,守住那来之不易的“静悄悄的黎明”。
最后,让我们以小说的一个主人公嘉尔卡的爱情观作为结束语:“我爱你,这种爱沉浸在心里,慢慢变成我自己的一种感受,这和你爱不爱我没关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