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与文学
静静的深夜,打开心爱的日记本,拿起笔,轻轻地诉说着一天的生活,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惆怅或缠绵。对着她,轻轻地舔舐着那颗孤苦伤痛的心,裸露出一个原本的我,晾晒一下将要发霉的躯体。这便是少女时代的我。一
静静的深夜,打开心爱的日记本,拿起笔,轻轻地诉说着一天的生活,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惆怅或缠绵。对着她,轻轻地舔舐着那颗孤苦伤痛的心,裸露出一个原本的我,晾晒一下将要发霉的躯体。这便是少女时代的我。一个个日记本,成了我的闺中密友,对着她,我可以心无城府,口无遮拦,尽情地说,尽情地笑,尽情地哭,尽情地骂,尽情地发泄一切的一切。日记,成了我心灵的家园,在这里,我的灵魂才得以安息。一天不记,难以成眠。二十多年前的我,不晓得文学,只是用一些幼稚的文字偷偷地咀嚼自己的生活,抚平岁月留下的创口。时光穿过隧道,进入二十一世纪,来到信息高速时代,一不小心,触着了网络,才晓得原来可以把那些心灵深处的文字符号艺术化地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使快乐与痛苦进行分子裂变,得到更多的快乐,减去更多的痛苦。通过共同分享,相互按摩治疗,还原一个健康的人,找到自己的座标。于是乎,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学这片圣地。又幸,有机会在山东大学的研修,给我们上课的教授留下了“痛苦与文学”这个题目让我们思考。现在,当我在电脑中打下这几个字时,才意识到,痛苦,其实就是文学的产床。
古往今来,多少优秀文学作品的产生无不缘自痛苦与不幸的分娩。屈原愤而《离骚》,开诗歌之先河;司马迁狱中著《史记》,彪炳千秋;“诗圣”杜甫坎坷一生,穷困潦倒,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李白不容权贵,放浪形骸,游历名山大川,留下不朽的诗篇,成为“诗仙”;一代词宗李清照一生“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颠沛流离,孤苦伶仃;出身于“百年望族”大官僚地主家庭的曹雪芹,其父因事株连,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他饱尝人生辛酸,最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经世名作《红楼梦》;美国的盲聋作家海伦凯勒,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五种语言,出版了十四部著作……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名士,无一不是凤凰涅磐,得以重生!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必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痛彻心骨的折磨,使其有了深深地感悟,于是,人们便去寻求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然而文学是一种艺术,让痛苦结出艺术之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经过大火炉的再度冶炼!许多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你想,千百年来,无数革命者为什么而奋斗?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追求快乐,这是每一个人的愿望!谁愿意去经受痛苦?如果一悲子生活安逸、幸福、自由、快乐,一生所走之路都铺满鲜花,谁不想去享受?!文学,实则是一剂治疗痛苦的良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就是她与爱人相思之痛的真实写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字一泪,缠绵哀怨,这不是痛苦是什么?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只有用手中的笔抒发自己的悲苦之心。
痛就会发出声音,这是自然,是本性。这声音,有时是外在的,有时却是内在的。有人打你一下,你就会自然地收缩,不由自主地“哎哟”一声,这是外在的,痛在外表,是浅痛;许多革命者,经历敌人的严刑酷打,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深痛,是灵魂之痛,是心的呐喊!自然界中,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搅动它们就会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吹打它就发出声响;水浪的腾跃,或是有东西阻碍了它;水流奔流,或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的沸腾,或是有东西在烧煮它;钟鼓乐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是这样啊,往往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慷慨陈词。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一切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缘故吧?此之谓“不平则鸣”。。晚清一部《官场现形记》其实是对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的愤怒与不平啊!《聊斋志异》里的许多狐狸妖怪尚做许多好事,重情重义,这是说明当时社会上许多达官贵人还不及它们呀!《红楼梦》大观园里分明是生活大观园!这里面有作者多少的人生苦痛!痛苦就是文学的娈生姐妹。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古人有许多山水田园,吟风弄月之文,这些文字读来月明风清,铮铮淙淙,如水之流,如冰之青,发人深省,悠然神往,这种超然凡世的文字何痛之有呢?然而静心细看却不难看出它与痛苦是一对龙凤胎。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则《桃花园记》,引得多少人一生为之倾倒、寻觅,何也?现实生活的喧嚣苦痛、尔虞我诈,让许多怀才不遇的有识之士不平而又无奈,他们中多半是士大夫或者是常常交游于士大夫阶层的读书人。相对优厚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能够无温饱、生存之虞,然而他们又未能生存于民主社会,上面有层层的等级制度,命运受制于人瞬息之想。官场中的风波是非,常让他们生出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想;下层民众的疾苦又常常让他们生出一些幸而免之的优越。他们的相对优越使他们产生知觉、思考的能力,清晰而敏锐地感受到痛苦的存在;而他们的不由自主又让他们有无力回天的感觉。独有山水田园、书城、笔镇是一种无人搅扰的清净地,可以凭心所欲地遨游驰骋在天人之际,感受玄渺微妙的美。几千年来,这种驰骋和感受逐渐内化入中国文化的内涵,培养出一种敏锐、温柔、内敛、含蓄的精妙文化。可谓痛苦的根处生发出来的纯美之花。
文学是生活的记录,是文字的艺术,是艺术化的生活,是人学,是美学,而这样的艺术是用文字飞针走线,缝合伤口,让人忘记痛苦的,是启蒙人们寻找一个快乐的支点,去翘起人生,翘起地球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好人真的有好报吗?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