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几人醒

红楼一梦几人醒

环顾杂文2025-10-17 17:50:54
看的是程高本,不是最好最真的,却应是最好的结局了吧!看了五遍,方有些了悟,自以为懂得了,但直到多年后,刘心武在电视上大讲红楼,方才明白自己什么也没有看懂,但有时又有些糊涂,究竟是我没有看懂,还是他们懂
看的是程高本,不是最好最真的,却应是最好的结局了吧!看了五遍,方有些了悟,自以为懂得了,但直到多年后,刘心武在电视上大讲红楼,方才明白自己什么也没有看懂,但有时又有些糊涂,究竟是我没有看懂,还是他们懂得太多了。
开始看的时候,纯粹是因为无聊,否则谁会没事儿捧本文言文?(现在看来,那其实也算是白话文了。)
早晨,刚刚睡醒,却又不愿意起床,静静地捧了本红楼看,是断断续续地看,第一章,飞快看过,第二章,略过不看……一遍书看下来,也就懂了个宝黛之恋,木石前盟,金玉良缘,里面那些被许多学者拿来深究的诗作,我是压根没看,当时心里还想,怎么这么多废话,真烦。
第二遍看也差不多,只注意了红楼十二曲,刘姥姥进大观园,诗作好歹也看了一遍,虽不解深意,却是懂了诗意,忽生些感慨,不过风月,也可作出这许多诗来,真不知是该叹里面女子才貌俱全,还是该叹作者的功底太好,又想,生为古代女子倒也不错,吟诗便为才,倒也很美,多少也总比学习好过。
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将书齐齐看完的应该是第五遍了,觉得故事情节倒是简单,但偏偏有那么多的杂人杂事,那时看书,只道宝黛二人为主,其他的就全是杂人了,其他事也全是杂事,连他们做诗联词,也被我毫不留情地归到杂事中去了,可以说一本书看下来,什么隐喻也没看到,只看到了宝黛悲剧,还颇为感慨,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明白这么乱的书何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后来,课上老师小讲,才明白里面的人情世故,也明白了黛玉的小心谨慎和那小性儿的由来,但尚不是那么理解里面的隐喻,相信研究红学的人都知道这其中许多确实不是小小一节课能讲明白的,是那时知道了有红学,也并未觉得很深,只是觉得若是一本书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那它应该不会太浅,只是想不到它深在哪里。
直到刘心武讲红楼。按说,周入昌是老红学了,应该由他来认识红楼,只可惜,一代人知一代事,碰巧看到了"秦学",碰巧便以刘心武为尊了。一个秦可卿揪出了那许多背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又是康熙,又是雍正,倒也是大有渊源了,什么废太子,什么日月双悬,一点一滴竟有这许多背后的故事,真是让人惊叹,曾有几天,我以为是自己在听历史课,倒也不觉得是在讲红楼,那时开始无比佩服刘心武,一本书被他讲出这么多故事外的故事,实在是太有水平了,然后又开始无比佩服曹雪芹,心想他那简直不是人脑子,竟能将这么多背景暗隐于那一两句看似无关的话里,实在是太有本事了!
确实,四大名著,仅他一个残本红楼便成了一门学问,若是再成全本还了得?若是成了全本,所有一切都有了答案,也许就不会有人研究了,这种美是不是应该被称为“维纳斯之美”,因为残缺所以美丽?
一时间,曹雪芹似乎成了比司马迁还伟大的人物,红学也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刘心武的书也有了更多的读者,我也不能免俗,买来了书,齐齐地将讲解看了一遍,初看时还有将红楼再看一遍的欲望,甚至还想将各种不同版本全部看过,将曹雪芹时的清史再次读过,但看到最后,什么欲望也没了,我想是刘心武太注重实据,又或是他讲得还是深奥,我仿佛明白了,又仿佛什么都不明白。
说不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将他排的情榜抄录了下来,“情不情”,记到现在的也只有贾宝玉的这个批语,情不情,本是多情,但钟情于一人便成了对他人的无情,若一直多情,也就是无情了,我一直觉得这个批语很有玄机,也可以当作这本书的批语了,或者改一改,说不说,说那些不能说的,说了却又与不说一样,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依旧糊涂。
最终,没有翻开历史书查阅历史,也没有去看别的版本,甚至连程高本也不再翻开,好累,真的好累,如果那样看下去,我似乎就成了为看而看,与现在的为学而学一样,让人感觉好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既然有那么多人在研究,我又何必去凑热闹?等结论好了,即便永远没有定论,我也依旧快乐,这样就好了,故事,读过便成为旧事,我的读书乐趣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令许多人不齿。
红楼一梦几人醒?我以为我醒了,至少没有执迷,我以为的清醒在别人眼中也许正是沉迷,或者说无知,那样透彻的讲说应该也是看明白的吧,也许都是沉迷,清醒的只有那本书,只有那已故的作者才知道,不,也许他也在梦,所以方有《红楼梦》。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