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诗人怎样创造情境(上)

评说诗人怎样创造情境(上)

倾轧杂文2025-10-17 19:42:08
“娱乐愁怨皆张之于意而处之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这是王昌龄从创作实践中体会到意对情的能动作用,对怎样创造情境作了精当扼要的说明。“意”与“情”同属于精神范畴,为什么前者可将后者造成一种境界呢?笔
“娱乐愁怨皆张之于意而处之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这是王昌龄从创作实践中体会到意对情的能动作用,对怎样创造情境作了精当扼要的说明。
“意”与“情”同属于精神范畴,为什么前者可将后者造成一种境界呢?
笔者认为,“意”与“情”既密切关连、相互沟通,在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阶段:“意”与思想衔接,属于理性阶段;情与外界事物相连,属于感性阶段。感情而生情之调也。“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的五官对外界具体事物有所接触便产生感觉,感觉稍一深化便会动情,所以,感情是人对他所遇到的具体事物最初的、直接的表态。
明代的焦宏在他的《雅娱阁集序》中写道:“苟其感不至,则请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垂世而行远。”感情积累并进一步深化,便产生了“意”,上升为人的思想意识。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受政治、经济、生活环境、个人遭遇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各方面的影响,又都是通过感情传导的。众多的“意”组成的人的思想意识,使他对周围世界有个总的看法。
由此,我们知道:“情”和“意”虽然同属精神范畴,但有不同的品质:“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感情是活跃的、易于变化的;“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意”是比较持重的、稳定的。这样,“意”就处于可以支配感情活动的地位。用一个形象来表述,感情是思想意识伸出的触角,它触及外界事物,便活跃起来;思想意识一旦获得信息,便指挥感情继续活动。感情的深化,一定要有“意”的参与。
所以,中国古代的诗人和理论家都强调“意”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文镜秘府论》中写道:“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王夫之说道:“意忧帅也”。沈德潜则曰:“意在笔先”。“意”对感情的鉴别、诱导、强化,使感情变成了一个诗人进行创作时的激情。激情是蕴含着思想的强烈感情,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激情永远是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并且永远向往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纯粹精神的、道德的、极其完美的热情。”
“情”,有一个先天性的特点,由于它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中产生的,所以,“情”总是具体的,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诗人云意,可以将具体事物化为物镜;同样,也可以将具体的感情化为情境。
下面,我们来读读王昌龄的两首关于描写边塞的诗歌,如《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是一幅大军出战有声有色的图画,景物和事件都是具体的,战斗的激情与边塞景色、出师军容交融一体。
另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一首就没有具体景色的描写了,没有前者那样可感人的壮丽图景,连“明月”与“关”都以互文的方式化为边塞历史的象征,整首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出塞时的具体感情经过概括和提炼所形成的一种情境。
陆时雍评论此诗曰:“怀古情深,隐隐自负,后二语其意显然可见。”《出塞》这首诗歌“悲壮浑成”,被推唐人绝句“压卷”之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