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老子

话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老子

德望杂文2025-10-17 19:12:28
老子修养道德,他的哲学思想是以自隐无名为主的。他久居周朝,看到周朝势力越来越衰落了,于是就离开那里想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当老子走到一个叫做涵谷关的地方时,被一个叫做关令尹喜的给拦住了。老子的名气太响了,
老子修养道德,他的哲学思想是以自隐无名为主的。他久居周朝,看到周朝势力越来越衰落了,于是就离开那里想找个地方隐居起来。
当老子走到一个叫做涵谷关的地方时,被一个叫做关令尹喜的给拦住了。老子的名气太响了,当老子决定出关隐居时,所有的人都觉得非常惋惜,可没有办法把他留住。
这在当时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新闻,当这个新闻传到关令尹喜的耳朵里时,他想利用自己的职权把他给留下来。
这个关令尹喜根据列仙传上说: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老子去意已决,关令尹喜也没有办法了,最后只有强要求他给自己写一本书,他说:“你将要归隐山林了,你一定要给我写一本书,写好了我才放你走!”
老子当时可能为难了一阵,见关令尹喜态度坚决,无奈中只好答应了下来。于是一部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老子》给留传了下来。
《史记》上说老子的姓名叫做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据神仙传上说: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按鲁迅先生的意思是他做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那时的国家图书馆可不是现在人人都有资格可进的。
由于当时是“学在官府”的,一般都是具有贵族身份的长官才有资格进入国家图书馆的,一般的地方官员也是没有资格的,更别说当时的老百姓了。
其实那时也只有贵族阶层才有能力和资格读书的,是以老子当时的身份和名望应该是很高的,所接触到的人也都是那时的高官显贵。
再说那时的国家图书馆的书籍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包罗万象的书籍可比的,那时的书是用毛笔很费力地记录在一根根用绳子连接成篇的经过加工的竹简上的,所记载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大类是当时的国家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国君的生辰死祭、国家战争、占卜天象、国家法令、官府文书、子嗣更替等等。这些书籍占了当时图书馆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各个时期的国君的言论和行事方面的记载。
二大类是当时的应用科技方面的书籍,比如医药方面、农业方面、军事方面等等。这类书籍是远远少于一大类书籍的。
能够接触到这些书籍,加上他的职位的便利,他所得到的时代新闻是既现实又准确的。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以此可以看出老子的学识是相当的渊博的。
再说我国古代的文字语言不象我们现在这样只要你能说就基本可以写的,它们是远高于现实口语的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文字书写形式的。这就好比我们现在都飞机上天了,现实中大家大都是在双脚走路看芸芸众生的,而古人没有飞机却象是坐在飞机上看芸芸众生一般。
所以说老子关于道德的短短五千言文字的高度哲辩能力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比拟的。这也可能是那些最基础的东西在那个时代里能够产生出来令我们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主要原因吧?!
据鲁迅先生的说法,老子李耳所写的《老子》可能是当时在周朝国家图书馆教授那些贵族子弟的哲学讲义。也就是说,老子还有一个身份是我们现在的老师的身份。级别嘛,肯定是我们现代的教授级别了。
虽然那时的教学是“学在官府”的,可是私学已经开始兴起了,而且老子可能是私学的最早实施者之一,由于老子的私学对象主要是那些贵族子弟,生员并不是很多,是以老子老师的身份不为后世所知,反而让后来的孔子成了老师的祖师爷。对于这一点,本人认为是有可能的。
孔子虽然在世时受到冷遇,由于他的辛苦游历和生员甚众而扩大了他的影响力。其实在当时比较起来,孔子的影响力还是和老子没法比的。只是到了汉武帝当朝时施行了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显赫了起来。
由于汉武帝对儒学的扶持,那些趋炎附势的儒生们就极力推崇孔子,同时残忍地压制了其他学派的影响,特别是老子思想的影响。
可是老子思想的影响力真是太大了,在没有政府的扶持下,在后世人们的思想里还是能和儒学并驾齐驱的。它们对人们思想的统治只是产生了不同的分野而已。
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的思想是儒家的,其实实际的实施方面却是道家的“术”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统治阶层的行动和决策。
“道貌岸然”这个词最能反映当时儒家统治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的。他们口里说的和要求别人做的是仁义道德,而自己背地里施行的却是“阴谋诡计”和“阳奉阴违”。而这恰恰是老子政治道术方面在帝王术中最为精深的应用。
老子的思想是最实在,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儒家的思想反而带了很多片面的和理想的色彩,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后,儒家思想变得更加刻板和虚伪。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尤其是他的“绝圣弃智”和“不尚贤”,特别是儒家,他们时常拿这两条来攻击道家。而且连我们现代的很学者都拿这两条来贬损老子。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道德败坏,战乱蜂起,老子的“绝圣弃智”和“不尚贤”是有很大的针对性的,实际上老子是非常尚贤崇智的,不然他有何必“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呢?!这就难怪当时孔老夫子要处处碰壁而被人称之为“丧家狗”了。
还有就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许多人说这是严重的历史倒退。那老子在前面又何必说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呢?!这其实也是很有针对性的。你想想,在老子的生活年代里,诸侯国多得比战国中期的十倍还不止,有万国搭九洲之称。这么多国家乱起来还真不如回到小国寡民时代!
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要说的,他们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徒留下了一些他们当时的言论罢了。何况再贤良的君子也要遇上了贤明的君主举以任事才可以荣华富贵,若时运不济的话,也只有徒劳无功黯然失色地离开了。我听说高明的商人总是隐没自己的财富不让人知道他的底细,而贤良盛德的君子总表现得跟普通人相去不了多少。去除你的骄气和过分的欲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