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篝火旁,沉默
昨天,看到柏杨先生一篇文章,有这么一个故事——1945年8月10日,柏杨先生在四川当教习,当晚10点左右,收音机广播出日本投降的消息,顿时,全校师生齐聚校广场,叽叽喳喳,气氛沸腾。有几个小子别出心裁,
昨天,看到柏杨先生一篇文章,有这么一个故事——1945年8月10日,柏杨先生在四川当教习,当晚10点左右,收音机广播出日本投降的消息,顿时,全校师生齐聚校广场,叽叽喳喳,气氛沸腾。有几个小子别出心裁,弄出些木柴,柏杨先生便想象到一副篝火宴会里大家载歌载舞的场面,结果,事情很让人尴尬,因为篝火点燃后,一群人面面相觑,呆若木鸡!僵硬的脸庞在熊熊篝火的掩映下,显得寒掺不已。篝火愈旺,气氛愈冷,被柏杨先生斥之为“灵性衰微”,“堕落成一个没有动作的民族”,“一个没有声音的民族”。我颇不认同柏杨先生的看法,人一上百,形形色色,表达情绪的方式因人而异,为什么兴奋就非得载歌载舞才正常?大音希声不也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么?
此说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世俗陷阱,即世俗的褒动压抑静,动的东西向来较明朗易知,也颇得人缘。无形间,还主导了人们的思维流向,凡事以动的标准去评判优劣,快乐的时候就狂欢,悲伤的时候就哭泣,倘若有人大喜后偏走向深山老林,大悲后偏仰天长笑,则被视为另类。因为他们的意识表达有悖常理。而常理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约定俗成本质不过是一种对于群体意识的膜拜。思想庸常者便拘泥于常理,按照世俗的标准做人处事,不敢轻易有出入。只是世上还有那么些人,天生“反骨”,独辟蹊径,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处世标准,但是如果不妨碍他人的利益,别人又有何资格去批判呢,可是有很多人不只有1只舌头,不只有2只眼睛,不只有2只耳朵……多出的器官专门管他人闲事去了。
柏杨先生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他不知道不是每个人欢喜的时候都会喜上眉梢,不是每个人面对篝火的时候就有起舞的冲动。你的狂欢是一种运动,他的只是微笑着静默,无所谓孰优孰劣。
月亮只有一个,倒映于湖中,却可营造出“千江湖水千江月”的美感,面对同一件事情,人们何苦画地为牢于一种标准范式?
我这是为“静者”辩护么?也许。在这个崇尚个性张扬的时代,“静者”的话语权在逐日缩小流失,而其实按照人体正常的运律,人应三分动七分静,方有助于养生。当然,法无定法,漏网之鱼还是有的,就比如志冲青云的野心家是不屑于这个理论的,而且,他们也自认为有蓬勃的精力与无穷的意志。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