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网络红人 ”

闲话“网络红人 ”

皇纪杂文2025-10-17 17:47:43
当犀利哥、芙蓉姐、凤姐、著姐、绵羊音、伪娘等各色“才子佳人”,接二连三地亮相舞台、唱响歌坛、雷倒众生,面对那些电视、网络等媒体一次次的推波助澜下涌动的“浪文化”,让人越来越看不懂,我想,我真的是“ou
当犀利哥、芙蓉姐、凤姐、著姐、绵羊音、伪娘等各色“才子佳人”,接二连三地亮相舞台、唱响歌坛、雷倒众生,面对那些电视、网络等媒体一次次的推波助澜下涌动的“浪文化”,让人越来越看不懂,我想,我真的是“out(落伍)”了。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类似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有“网络炒家”的精心策划和推动。“炒家”们雇用“水军”炮制热点事件、捧红各色人等,以达到宣传、推销或者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在实现“客户”利益的同时获得自身利益。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以各种手法和名目,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发帖,制造虚假的泡沫,由于人数众多被形象地称为“网络水军”
透过这层层泡沫,可以窥视到,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公众褒贬不一,反对者痛斥这是网络和电视哗众取宠而联合打造的选秀怪胎,支持者则认为这是社会文化的宽容,是对人性和自我的尊重。当然,说是败坏社会风气有点言过其实了,仅凭几个“网络红人”还不足以撼动社会伦理观念。但若把“网络红人”现象当成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宽容,甚至看作是一种进步,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哪谈得上是什么文化啊,不过是媒体和选手用来娱乐大众的噱头而已。
鲁迅先生很早也说过,中国人爱凑热闹,或许是这样的民族特性,推动着我们追捧新奇事物,搞怪人物,低俗文化等等。一些热衷于选秀节目的大众传媒,恰恰是利用这种猎奇心态,利用一些靠出格雷人举动博名的个例,提高点击率,为已经进入低谷期的选秀类节目注入兴奋剂。
和传统审美标准相比,现在很多人更乐于关注那些与常规迥异的雷人举动,越是离奇的越容易引起公众的热心,就像引起舆论风暴的“芙蓉姐姐”和“凤姐”一样。要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态,就必须有病态的表现:招摇过市,口出狂言,衣不遮拦,洋相百出,以丑为美?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太苍白、太现实了,人们也大都生活空虚,需要一些特殊的人或事儿来评头论足,也是一种社会病态。你若表现得正常,根本没人注意;你出格了,雷人了,活出所谓的“自我”了,才容易得到观众认可。
不由得想起龚自珍先生的《病梅馆记》,一些文人画士有以“病梅”为美的嗜好::“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成了一套理病态的审美理论。为了取悦他们,运用多种方式,把梅花故意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以求重价。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这样的祸端,都是那些文人画士所致,并且祸害梅花到了惨烈的程度!把本该以自然形态屹立在世间的梅花,搞得毫无生气,完全是一种人为的折磨,皆以病梅为美,可以说蔚然成风。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审美观念,不能不说如梅而病,并且病得不轻。“网络红人”和才艺表演无关,更和当下社会文化的宽容无关,更与文化搭不上边,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可以代代传承,现象也就一现而过。这些人的走红,不能说不是一种病态,而造成这种病态的成因,无非有好猎奇者,满足一些人病态的审美观罢了。说白了就是迎合当今社会一种病态的猎奇心理。大众媒体负有舆论引导责任,绝不能为病态的猎奇心理和出位的追名逐利推波助澜,不能让那些哗众取宠的伪文化扭曲了审美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