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至性情,玲珑心窍
一眼就不喜欢那女子。画面上,她身着旗袍,一只手斜叉着腰,头高高昂起,紧抿的双唇和斜飞入鬓的眼眸流露着萧索的孤傲。又得知她用名门之秀的身份推销自己,更掷出了“出名要趁早”这样功利的句子,心里便越发不喜欢
一眼就不喜欢那女子。画面上,她身着旗袍,一只手斜叉着腰,头高高昂起,紧抿的双唇和斜飞入鬓的眼眸流露着萧索的孤傲。又得知她用名门之秀的身份推销自己,更掷出了“出名要趁早”这样功利的句子,心里便越发不喜欢她,索性弃了她的书不看,实在不解一代又一代人对她的追捧。直到读《倾城之恋》,先是觉得这个名字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美,像是如霞的织锦,带给人一瞥惊艳。而后又好奇,是怎样传奇的恋情足以倾倒一座城?一字一句地细读下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香屑》、《茉莉香片》、《金锁记》、《鸿鸳喜》……我深深沉入了那个繁华奢靡的大上海,那个属于她的旧时代。张爱玲,这是个有魔力的女子。
从小到大读的书中,主角大多是没有什么缺点的。即使有,作者也会带着情感化的偏爱引导读者去包容。但张爱玲不,她总是用一种客观凉薄的笔触描写着世间百态,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淡漠地讲述着别人的故事。她笔下的女子,都毫不掩饰人性中缺憾的一面,但就是这种直白让主角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摄人心魄。
精明如白流苏,她与范柳原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在爱情的棋局中博弈,机关算尽难分伯仲,终究因为香港的陷落而成全了这一对世俗恋人。打动我的是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所谓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说的就是如此吧,面对毁灭一切的灾难,所有的恩怨情仇都不值一提,一起活下去的想法把两颗彼此试探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正如他们劫后重生后一起上街买菜做饭,这种平凡夫妻之间的人间烟火气,才是繁华落尽后的真纯。虽然电视剧《倾城之恋》增加了许多不乏败笔的情节,但由陈数出演的白流苏还是比较符合我心目中那张“有思想的脸”,一个合适的演员才能成就经典,像陈晓旭版的林黛玉、翁美玲版的黄蓉,这是对原著最基本的尊重。
另外还有一些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像《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本来是普通的学生,因抵不住诱惑而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终落得被利用的命运。张爱玲是很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比如,写到薇龙刚进入梁太太家时,听到楼下舞会上的热闹声音,她“想到这里,便细声对楼下的一切说道:‘看看也好!’她说这话,只有嘴唇动着,并没有出声。然而她还是探出手来把毯子拉上来,蒙了头,这可没有人听得了。她重新悄悄说道:‘看看也好!’便微笑着入睡。”薇龙那种既希望融入这种歌舞升平的生活又难免羞涩不安的心态被张爱玲这几句轻描淡写刻画地入木三分。每当读到这样的句子,我总是咀嚼许久仍感到齿有余香。她笔下的女子,选取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金锁记》里的七巧,下层阶级的女子在大家贵族里过完不幸的一生;《小艾》的女主角小艾,代表的是大多数大户人家里的婢女;《连环套》里的霓喜,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可怜女子等等,她们的结局多是悲剧,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她们,我们只能是发出一声悲叹。
此外,张爱玲式的比喻句也总让人玩味不已。比如《花凋》中的句子“她姊姊泉娟说话说个不断,像挑着铜匠担子,担子上挂着喋塔喋塔的铁片,走到哪儿都带着她自己的单调的热闹。”用具体的实物形容抽象的概念,铁片“单调的热闹”,贴切自然而又不落俗套。我苦于找寻语言来表达我心灵的契合度,只能不断地发出一声声赞叹,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的才情嵌在这样的句子里,散落在各处,像珠子,在闪光。
尽管张爱玲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丰满的形象,但我始终不能从中找出她自己的丝毫。相对于一般不能脱离自身经历的作者而言,张爱玲完全站在一个局外人的高度上,冷静而淡然地把大都市里的人情世故真实又不失诗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她自身的故事我们也是熟知的。胡兰成,这个让她“一直低到尘埃里去”的男人,尽管背弃了民族大义,但在一个痴情的女子眼里,他只是原原本本的她所爱的那个人。她的真性情,完全没有了冷峻的笔触,倒像是个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因为爱而暗暗害羞着、欢喜着。而当他对她的爱逝去时,她告诉他她自将萎谢了,就真的如花一样,连同才华,连同人生,都一同萎谢了去。她的爱,至真至纯,晶莹剔透。
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其实,每一个用灵魂书写生命的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在别人眼里是灿烂夺目的喧嚣,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漂泊无依的孤寂。张爱玲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谈笑风生,在现实世界里却始终拒人于千里之外。本来,她就像一个高坐在云端的造物者,世间的悲欢离合都经过她细细雕琢。现实的世界不适合她,她只能我行我素深居简出。这一点上我总是想到另一个精灵般的女子——三毛,三毛笔下的生活也是光怪陆离色彩缤纷,但现实生活中,她几乎不讲一句话。她们是一样的,孤单的独行者。
总觉得她是一个孤傲的女子,但孤傲是一种资本,不是谁都可以有的。看到她晚年的照片,褪却了眉宇间的锋芒,增添了沧桑历尽后的淡然微笑。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在中国文坛上稍转腰身,留下的,就是绝代风华。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县级“临电转正”困局亟待破解
下一篇:身体游戏,走为上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