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卖名趣谈

摆摊卖名趣谈

恶得杂文2025-10-17 17:47:33
摆摊卖烤白署、羊肉串,走街串巷卖瓜子,花生米,卖的都是有形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可卖;无形的东西就不可卖吗?照卖不误,如卖“名”,就是一桩一本万利的好生意。仔细推敲,这卖‘名’也不是什么新行当。前一阵子曾
摆摊卖烤白署、羊肉串,走街串巷卖瓜子,花生米,卖的都是有形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可卖;无形的东西就不可卖吗?照卖不误,如卖“名”,就是一桩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仔细推敲,这卖‘名’也不是什么新行当。前一阵子曾有人写过杂文,把卖“包装”大加挪揄,这没错。然而你只见那美人油包装精美,却不曾注意到包装盒上还有更诱人的“西施”二字。名为“西施牌美人油”,如果真是地道货,倒也不算玷污了那位绝代佳人的美名,可买了来往脸上一搽,热辣辣的如烧如灼,西施不成,反倒使那如花似玉的俏姑娘换成了一副麻子脸。于是连呼上当,叫骂不迭:假货,假货。
可见这“名”之利害还真不能大意。名实不符,坑了百姓,肥了私囊,久而久之,上当次数多了,大伙儿便多了几个心眼,假货渐渐就没了市场,因为再也没人敢轻易去冒险。时常上街逛逛的,便开始留心起商标来:名儿起得花里胡哨,中听不中用的,不要,尤其是对那些新招牌多存了几分戒心。买车要‘永久”“凤凰”’骑着稳当;买酒要地道的“茅台”“西凤”,喝着顺畅。贵是贵了点,但贵在明处。
然而这卖“名”的生意却终于还是越做越红火,越做越艺术。成了名的,借机兜售一些低劣货色不说,这毕竟是少数,也有那产不出高档货的,扯了麒麟皮来遮他的马脚,做起“名’的二道贩子。如有些人把自己上不得台盘的东西归成一堆,请名人题个书名或写个序言,便觉得堂皇了不少。当然,真正有质量的东西是不在此列的。二道贩子卖的是别人的大名,先得名人肯卖才行,作死人的文章就方便多了。比如做食品生意的隆重推出个“红楼梦系列食品”,使你真以为是当年宝黛在大观园里吃过的;或者按传统秘方研制而成的“清宫名点”,据说还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如果真是专家,那么又兼售专家们的名了),仿佛除了慈禧老太太后人要不是遇上这些好心人,还真没法享到这等口福,真该买来好好品味品味的。待刭喜滋滋地咬上一口,才发觉硬梆梆、干巴巴的不是滋味。
近年来又有人另起炉灶,卖起了名分——文凭和资格证,据说可受用一辈子。只要把广告做得玄乎些,注上个“本科学历,国家承认”末了再列上一串专家学者的大名,如此这般“包装”一番,便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了。卖方深诸主顾们“买椟还珠”的心理:你求的不就是“名”吗?那好办,红缎面烫金字的毕业证书包您满意。买主心里也明细,这回自己掏的绝不是冤枉钱,拔点毛换个名分,以后调资晋级分房求职什么的,样样用得着;卖者有情,买者有意,正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笔生意算是拍板成交了。
据考证,远在明清时代,卖“名”就是“国粹”之一种,算不得创新了。古时落魄文人官运不济时,也舍得花几个子儿捐个监生、举人什么的。如今监生、举人;甚至中专、电大都已过时;本科以上的研究生又成了时髦货,炙手可热。举国上下“文凭热”方兴末艾,沸沸扬扬;得一证便足以羡煞百姓,至于名实之间是否脱节根本无人深究。
我想,等到哪一天本科之名又卖不动时,不知还会有什么新花样摆将出来。有眼力的,不如干脆乘时下行情利好,早些把硕士,博士一并标上价钱,也卖了出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