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着,因为我们可能会死很久很久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可能会死很久很久

第功杂文2025-10-17 17:46:51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可能要死很久很久!”这是我在个博友文章里看到的话。初识,我被这句经典的话强烈地震撼了,恍惚看到了生命脆弱的起点和无耐的终结。思绪不着边际的行走,前生、来世,再折回眼前,来来回回反复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可能要死很久很久!”这是我在个博友文章里看到的话。
初识,我被这句经典的话强烈地震撼了,恍惚看到了生命脆弱的起点和无耐的终结。思绪不着边际的行走,前生、来世,再折回眼前,来来回回反复着。

这使我想起了前几天阅读的李国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文,作者用犀利幽默的语言纵横驰骋地论述了上至司马迁、下至王国维等二十六位著名文人的离奇之死,并从他们的生活态度、个性习惯和待人接物中细细剖析。从西汉一直写到民国初,讽古喻今落笔洒落,或悲悯君子、或怒斥小人,发人深省。

自古文人命运多舛,扼杀天才是所有病态社会的病状,也几乎是天才人物必然的结局。屈原投江,杜甫落魄,苏轼贬放,都是常被人提起的例子。历史上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除了与统治者的残暴密不可分之外,后面都有一个让人肠断的性格悲剧。如果文人们都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忍辱负重,学会了避重就轻,侥幸熬过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文祸,恐怕也未必还能写出那等荡气回肠的文字来。贪生者当然可以笑到最后,但是,文学史上笑得最好的多是那些短命的文人。
通过此书,使我对官史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体……”的超级典型之一司马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司马迁书读多了,有点呆气,”以至遭受了宫刑,“痛苦之极,羞辱之极”,然而,司马迁之出类拔萃,就在于他显然不止是一次打算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他还是选择了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在无以为生时所走的那一条路,宁可含垢忍辱地活下去,也不追求那死亡的霎时壮烈……他不死,其一,他相信,权力的盛宴,只是暂时的辉煌,不朽的才华,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其二,他要等待到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哪怕像孙子一样活着,也要坚持下去:其三,他要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经典《史记》写出来”。
归结一段告白:(司马迁)生年不详,卒年更不详,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大目的。
据报道,贾平凹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想过要自杀过。好在,他终于还是活了下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篇《废都》、《白夜》和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大量文学作品。
值得庆幸的是,以上两位终于活了下来,所以,他们不但可以笑得最好,还可以笑得更久!
值得佩服的是,李国文先生从中国千古文人的宿命悲剧中,把他们主观人性展望开来,让我们从偶然中看到必然。于是我们从中领悟:死者长矣已,存者且明智。想把文人从宿命悲剧中解救出来,唯有顽强而委婉地生活!
是啊,无论你的内心世界曾发生过如何激烈的彷徨,时光总在无言中流逝、奔腾而去,不可挽留;无论你的现实生活经历多少坎坷奇途,死亡总是不期而至,呼啸而来,没有预兆。生命如此坚强,坚强到能够抵挡住任何风霜雨雪痛苦灾难;生命又如此脆弱,脆弱到一个小小的痛毒、一场意外、一个闪念就能将其彻底毁灭。
人的一生伴着压力、困难和风险成长。如欲望的无止境和物质的不满足;人之间的利益竟争、平等差距;心理、困惑的折磨;天灾人祸和病老死亡等等,都给人带来一系列烦恼和痛苦,特别是死亡问题,使人类诞生了哲学和信仰及道德观。在当今世界哲学信仰学说门派林立之际,选择信仰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信仰学说要为人的心灵寻找到两个答案:(一)有利于人好好活着;(二)有利于人好好死去。如果世界上有符合这两条标准答案的信仰学说,那么我们就应当去信仰它,如果我们在现今世界上寻觅不到这种信仰学说,那么我们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续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寻找和探索它,直到找到为止。
德国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有句名言:“我选择的研究总是以大众利益为前提,但到了最后总是有利于我自己”。让自己好好活着是小我,让他人好好活着是大我,让大家好好活着是无我。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珍惜生活、善待生命、好好活着,因为我们真的会死很久很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