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等于零
(一)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本优秀刊物的主编手记中。当时只觉耳目一新,静心回想,仍感余味悠长。文中说“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先生的首创,据说此提法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真可谓“众说纷纭”。可以理
(一)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本优秀刊物的主编手记中。当时只觉耳目一新,静心回想,仍感余味悠长。文中说“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先生的首创,据说此提法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真可谓“众说纷纭”。可以理解,一切应在预料之中,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瞩目,打破原有的平衡与平静。套用吴先生的原话:笔里等于零,诣指一切无关于他本意的言论都为零。可否?吴冠中先生是一名画家,曾观赏过他的一些作品,感觉其线条简洁、意蕴深厚、诗意盎然,是美的容纳。
(二)
笔墨等于零。用心品味这句话,其实有很多的延伸,针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隐喻。我以为,无论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字里行间,笔墨之间,都有清远的折射。有的比较直白,有些略显含蓄,而有些却深埋在心底。是埋在作者的心底,它的枝叶何时漫延到读者的心底,也许因人而异,不可以时间年龄而定义,就此而言,当以古典文学作品首当其冲。以有名的《唐诗三百首》为例:句句浏览,细细翻阅,慢慢品读,静静回味,各有收获,尽在不言中。而距离作者的本义有多远,那是永远无法企及的天上人间。
(三)
笔墨等于零。就艺术而言,它指在渲染一种意境;就书画作品而言,淡墨浓描,想象驰骋。这是一种接力,一种默契,一种吻合;一半在作者眼里、心里,一半在读者眼里、心里;一个眼神就是桥梁,接过了就是知音,就可以比翼双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画本一家,能真正感悟其中的韵味,走进那种意境,精锐描绘,寥若晨星。
笔墨等于零。抛开其表,深层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任何的文学艺术作品,归根结底,笔墨都重在意境,粗看无形,细看有影,能够跨越,跳出那个桎梏,就是飞越和超脱。这样的作品堪称精品、经典,可惜大浪淘沙,羞愧汗颜,大树底下秋意寒。
(四)
笔墨等于零。怎样的笔墨才能归结为零,是合二为一还是废话连篇?前者是一种美,后者是陪衬和点缀。能够做到前者,不仅说明作者内涵与功力的博大精深,更说明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阅历的提炼非常人所及,所谓“反朴归真”,大抵不过如此。所以能让人感觉美,这种美是一种精华,能抵抗住岁月的风霜,永不言败。如果说一座花园里有鲜花,那必定少不了杂草,就像道旁的树木葱郁与荆棘丛生。笔墨中的荆棘丛生就如同陪衬和点缀,值得提醒的是:往往是先有荆棘丛生,后显树木葱茏,再有蜿蜒山道。就像前人所言:盛世出英雄,乱世出枭雄,相辅相成。
(五)
笔墨等于零。也可以是蕴含,是召唤,是启迪,是感悟,是升华,是不停脚步追求的目标,是永远无法真正的抵达。
笔墨等于零,是圣经,是坚境,是极限,是极致。于人于事,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杜甫是石壕案件的目击者和摄像头
下一篇:爱是一种妥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