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怒骂评时事

嬉笑怒骂评时事

堂选杂文2025-10-17 17:49:51
风风火火的“中国达人秀”结束了,但一场更为精彩的口水战随之拉开序幕,张生pk周立波。周立波又开始了他的经典国骂,像以前批评社会问题、人性问题一样,骂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但话说的溜,吹的响,却并不代表
风风火火的“中国达人秀”结束了,但一场更为精彩的口水战随之拉开序幕,张生pk周立波。
周立波又开始了他的经典国骂,像以前批评社会问题、人性问题一样,骂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但话说的溜,吹的响,却并不代表你就有理,我认为周立波的这番谩骂,岂只是无耻,简直就是“无耻”了!
周立波说,“像你这品种的教授,江河湖海沟到处都有!但周立波再烂也就一个”这是什么逻辑!似乎自己烂也是一种资本?不可否认,周立波的风格特点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但这种独一无二,却绝不是建立在什么以挑战道德基准和颠覆文化内涵来达成的,更不用说什么因为自己烂,而显得独一无二了!
其实中国地大物博,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人杰地灵,独一无二的人可谓是多如牛毛,现代社会中的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案件中的主人公,因为他们做出的违背人类道德与理性的事情,被冠上“烂人”称号的,他们毫无疑问是社会中“独一无二”的了吧?难道我们的周立波先生也要以此作为榜样来标榜自己,认为只要是独一无二即可?也看不出在台上那么伶牙俐齿的他会想得出如此愚蠢的见解?总之,中国从来就不缺少什么独一无二的人,一旦某人的行为超越了人类道德的准线,都会被人们毫不留情的赶出社会,前者如李洪志,药家鑫便是如此。
其实,周立波在台上固然能说会道,针砭时弊,无与争锋,但细想想来,周先生的很多话又是经不住推敲的,再拿上句周立波先生自以为一针见血,骂的有震撼力的话来说,除了上面的话经不起推敲外,周先生又骂张教授“像你这品种的教授,江河湖海沟到处都有!”但反过来看看张先生的身份地位:同济大学人文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产业系主任,这样看来,张教授的身份和权威自然非比寻常,自然不会比所谓的独一无二的波波低到哪里去,如果张教授也可以诚如波波说的那样,江河湖海沟到处都有的话,中国的文化经济实力当发展到了怎样的一种举世瞩目的程度?!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和谐!到那时候波波还站在壹周立波秀的舞台上,指点着中国社会中的是是非非,不被当做造谣而被“和谐”掉,就真的是罕有的一大奇观了!所以,周立波无疑是一种可怜的自我意思膨胀,那一点依然是小市民的虚荣心让他误以为,只要自己语出惊人、吵出了名堂,骂出了水平,被人们广泛的接受了,就已然是独一无二的了,而至于那些默默无闻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人,就应该是“江河湖海沟”到处都是的碌碌无名的人,这又是怎样一种可悲而狭隘的观点?!
“我很想知道是那(哪)条缝挤出了你这条葱!我印象中同济好像不出藏獒的嘛!说我教养低下,说菜花甜妈是绝唱!您的语文是生理老师教的吧”如果说这是立波童鞋受到张教授无情批评的一时愤愤之语,那么接下来的话就更让人觉得波波的无理取闹甚至于一种无理取闹的泼妇骂街了,“骂你都嫌口脏但你命真好!居然有幸成为周立波口中的半口脓痰!来而不往非礼也!”可怜的张生教授还真是被波波非礼的有够凄惨,也不知道在后来的多少个安静的夜晚,饱含文人泪的张生,抚摸着心头的痛,文人的尊严被粗暴而无礼的亵渎。而周立波似乎却早已习惯了这些毫无情面的谩骂与诋毁,像一个已经习惯于在公众面前大胆卖弄风骚的歌姬,靠着这些出位,博得一时的欢呼与呐喊,将体面与尊严抛于脑后。
也许我对波波的这种评价会激起各位热爱周君的人不满,但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文人是更加伤不起的,他们的心灵其实更加的脆弱与无依,他们不能像娱乐圈中的大明星那样拥有无数的粉丝为自己撑腰打气,为自己解说黑白,偶尔他们被压得难过出来说两句话时,更多的批评和白眼又接肿而至,“周立波有周立波的舞台,张教授有张教授的讲台,各自守好自己的阵地才是正经”恐怕是很多人对于张生的看法与非议,“我出来说说话怎么了?普通公民也有话语权啊!我张某为何没有!”张生在心里呐喊,无言抗议,张生气定神闲的回应,“我不愤怒,也没有对此事做出过任何回应,我觉得自己不需要表态。”我不能妄断张教授心中的想法到底如何,但即使想回应又能怎么说,真要去撕破脸皮和周立波硬杠?那自己在人们心中的眼光又将产生怎样的异样呵!”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继续沉默而待爆发……”或许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写照?
人们希望文人学者们专心苦学于自己的学术和研究,而不希望他们在社会中一阵阵的参合,但深受着儒学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熏陶,如今他们早已挣脱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地,他们又如何能耐的住那入世而济天下的情怀?于是尴尬、矛盾的境地,让一代代文人遭遇,成为难以摆脱的梦魇?
有时候中国的文化现象确实很矛盾,而身处在这样环境中的文人,也随时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人们不希望大学中的教授、学者、文人们太过于在公众场合露脸,甚至于在公众场合上随意的说说,也可能招致冷眼的批评,人们只希望文人学者们能专心与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巴不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像余秋雨、易中天那样的张扬,纵论天地乾坤的,就饱受了这样的袭压。
但另一方面,与前面完全相反,有趣的,人们有不希望文人们太过于专研与书本或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内,那样做的文人,同样被人们讥讽为“书呆子”‘书虫”等等,真真是文人难做,情何以堪……
难怪乎余秋雨在《阳关雪》中不无感慨地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其实又何止古代,现代犹居象牙塔的雅士、学者,也有如此尴尬……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人才,广阔的大舞台也给更多敢于秀出自己的人提供了机会,一朝成名,只是风光的背后带来的却是虚荣的膨胀、私欲的追求,以及自我认识的缺少,引用沪上知名人士的原话“立波兄,不要以为一招鲜吃遍天,回家看看录像,今天你在台上有三秒钟是全部站直过的吗?一激动就无法控制体型,整个就是打桩模子吊儿郎当的样子。你在台上坍台,这厢我等要承受多少北方男人对上海男人的攻击。”说的一针见血,直中要害,不知道波波看到此文作何感想?他那外表强大而内心脆弱的性格,将有怎样的挣扎,只有他自己方知了吧?立波的粗口与张生的文雅赫然相对,是非曲直,其实不难判别,只望立波兄能与浮华中认清真实的自我,更希望中国的同胞,可以给中国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