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个证当作里程碑
五月的江淮,石榴花开红似火,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起伏伏,似乎在为淮河岸边的夏收书写着平仄和韵脚。那天,我裹着浓厚的泥土芳香,从芙蓉山下的乡村赶回县城,刚进办公室,一封来自北京的挂号信黏住了我的视线。急
五月的江淮,石榴花开红似火,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起伏伏,似乎在为淮河岸边的夏收书写着平仄和韵脚。那天,我裹着浓厚的泥土芳香,从芙蓉山下的乡村赶回县城,刚进办公室,一封来自北京的挂号信黏住了我的视线。急忙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中国诗歌学会寄给我的会员证。——墨绿色的塑料封皮,简洁而明了的内页,通红的印章,熟悉的照片,还有那写了千万遍的名字,无不让我为之心动。欣喜之余,不禁想起这些年因舞文弄墨而获得的各种证件、证书来。我觉得,至少有三个类型值得盘点,而且,它们堪称是我文学道路上一块又一块特殊的里程碑。
第一类当然是获奖证书。1996年,我揣着瑰丽的文学梦,参加《安徽日报》举办的“我与集邮”征文活动,一挥而就的散文《特殊的教具》获得三等奖。捧着红彤彤的获奖证书,感受着文学之神的垂青和厚爱,心海里激荡出千万朵美丽的浪花。此后的岁月里,相继有一些作品获得各类奖项。1997年,散文《活出新的滋味》、《我的“三级跳”》分获《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征文三等奖。2003年,散文《淮河岸边的女人》获得六安市文联举办的文学征文比赛三等奖,散文《岳父的背影》在安徽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的2003年度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脱颖而出,夺得二等奖。2004年,散文《母亲看电视》参加《新安晚报》、安徽省妇联联合举办的“感恩母亲”大型征文活动,再获三等奖。2012年,有三篇旧作宛如老树笑春风,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当代散文创作最佳奖”。2013年新年伊始,被誉为皖西文坛盛事的六安市首届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评选,几经风雨,尘埃落定,我的散文集《梦中的家园?遥望》、诗歌集《梦中的家园?遥寄》最终在文学艺术类榜上有名。这些作品,获奖的层次并不算高,产生的影响也不够大,但对我而言,它们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文学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激发了我扬鞭策马、不辍笔耕的豪情,催生了更多的灵感、更大的动力。因此,我始终从心底里认为,获奖的作品和证书,是我创作中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类数得上收录作品的荣誉证书了。这些年,三更灯火五更鸡,写了一批文学作品,陆陆续续见诸报刊。不曾想到的是,部分作品有幸被报刊转载或被收入各类选本,给我赢得几张收录作品的荣誉证书。先是一些散文作品粉墨登场。代表作《岳父的背影》穿行于《〈党员生活〉优秀作品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淮河岸边的女人》走进了《六安文学60年?散文卷》、《中国散文大系?女性卷》;《老家的菜园》被《小学生必读》转载,被《小美文大智慧》、《秋虫唱的什么歌》两本书选载;《另一种“震感”》选刊于《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夜上海》,亮相于《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诗歌园地也是不甘落后,杀出了几匹黑马。《端午,我的新娘》一马当先,抢占《新时文?文化卷》;《出租车司机》、《桥洞里的农民工》前呼后应,蝉联《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2011卷》、《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2012卷》;《弧线》、《一种疼痛》、《线的爱情》、《俄罗斯套娃》4首新作,同时跻身《中国新派诗人档案?2012卷》;另有诗歌入选《荆棘鸟的歌唱——新乡土诗选?2011—2012年卷》。尤为难忘的是,小说世界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官疾》在《六安文学60年?短篇小说卷》占有了一席之地。散文也罢,诗歌也罢,小说也罢,入选本或是被转载,无疑都是鲜花、掌声般的认可和肯定,都是写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而那些有关的证件、证书,谁能说不具有里程碑意义呢?
第三类则是会员证。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加入六安地区作家协会,拿到了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个会员证。撤地建市后,六安市作家协会成立,我踏着时代的鼓点,及时换得了新的会员证。2006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不久,凭着散见于报刊的几百篇文学作品,我又将精致的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证“混”到了手。2013年更是双喜临门,元月份和五月份,我先后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破天荒拥有了两个国家级会员证。成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社会团体的会员,本身设有许多硬杠子,如果达不到准入条件,自然是难以置身其中。基于此,我情愿把这些会员证看成是衡量自己文学水准的里程碑。
当然,把每一个证当作里程碑,最好不要只是在流连中回望,不要只是习惯于计算已经走过的里程。要想如期抵达目的地,如愿到达最终的高度,正确的态度是,要善于计算每一块里程碑距离终点的里程,这样才能不满足,不停步,瞄准目标,奋力冲刺,直挂云帆济沧海。
夏收时节,恰是江淮五月天,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类证件,我有这样的感悟。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