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先生

老董先生

表姐妹散文2025-09-17 21:06:27
如果你走在七十年代的江北长兴街上,而你又不慎身体不适的话,不要惊慌,去问问街上的人,他们会告诉你去找董先生,并且指给你诊所在那里——小街的南头大队部里门朝北的那间董先生,人称老董,驼背很厉害,皮肤很白
如果你走在七十年代的江北长兴街上,而你又不慎身体不适的话,不要惊慌,去问问街上的人,他们会告诉你去找董先生,并且指给你诊所在那里——小街的南头大队部里门朝北的那间
董先生,人称老董,驼背很厉害,皮肤很白。老家在泗阳,举家逃荒到这里,在此安家落户,子女在此各自成家。
他是我们大队(那时的称呼,现在改为村)的赤脚医生,中医西医都拿手。中医大概是他祖传的,医术是否高明我没有评判的资格,但是能够自己制作中药的医生应该不错了。有一次我们去大队部,老先生正在切中药片,特制的切刀、一竹扁一竹扁的中药、弥散的中药香味,以及和气的老董先生是大队部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也经常看到煮过药水后倒掉的药渣,那是从老董先生那抓的中药。这里的人们都相信董先生的医术。
我们这些孩子总是疯玩,所以有时不免发热感冒,到老董那里看病。老先生脾气好,说的是泗阳腔,声音很动听
哪儿不舒服啊?
量一下体温表吧?
于是让我张开口含着温度计,一边和母亲话着家常,隔一会拿出温度计甩一下
吆,还蛮高的,三十九度多了,张开口看看
我张开口,老先生从盛着消毒水的杯子里拿起一跟压板轻压着我的舌头,让我说啊
有点红,不严重,再让我给你听听,
又拿起听筒在两耳塞着,一端圆饼状的东西在我的胸部上下左右的按着。
不错,没问题。就发热,轻微感冒。……那打一针吧,再吃点药?
针扎到肉里,我想想就害怕,面有哭泣之色。
不要害怕的,一点点痛,蚂蚁夹一下一样。
……
我上面记录的是我儿时的一次就医过程,看起来和每个医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那慈祥的面容,动听的声音,耐心细致的态度,让受着病痛折磨的孩子安心,这早已胜过任何打针吃药了。
老先生是赤脚医生,在那时是要走村串户的。谁家生病躺在床上了,去请老董,老先生听说后,拎起药箱背在肩上走在小道上,因为驼背因为年事已高走起来很艰难,但是不要说抱怨了,连一点不悦之色的休想看到,因为他想着的是病人,压根就没有想自己。有时天晚了看病后回不去,他的老伴打着电筒来接他,因为他的身体无法走晚路,这应该是他事先关照的。乡里人很感激就拿出一些鸡蛋之类,他推辞不受,实在无法退,也就很感激地叫老伴收下了。
大队安排年轻人跟老先生学习医术,老先生也乐意,三个徒弟后来都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不过言语态度和老先生比差之甚远。后来年事已高的老先生退下后继续行医,并教自己一个儿子,他的儿子待人也和气,倒是继承老先生的医风。
老先生还有一项本领,佩服着乡里人,那就是会“打时”。乡下的牲畜猪牛等有时走失了,赶紧去老先生那里,报上走失的时辰。老先生一番推算后,会告诉你向何方去找,目前有没有被人家收留。听的人就安心了,循着方向找去,果然。大家风传着老先生的神机妙算,都佩服老先生的高明。
老董先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到春节,当地的家家户户都拿着对子纸到老董先生家里请他写对子(对联),于是老先生家里家外摆满了写好的对子,用砖头压着,待晾干后携回家年三十贴起来。小店子的的老冯四也会写对子,他的字我看过,没有老董先生写的敦厚。
别看乡下人识字的不多,且也识不得多少字,但是年初一拜年都喜欢议论对子。谁家对子上下联贴倒了,主人还可以拿开门对关门对来遮掩,居然有不识字的二叔将对联的字头朝下贴了,大家说,我们总不好倒立着读对子吧。说笑一番,就议论起对子还是老董写的好,字好,也吉祥。香椅上的贴“上供千尊佛,中藏百味香”,猪圈的有“大粪三千担,肥猪八百斤”,厨房的“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这老董,就是有学问。
我工作后就没有再见到老先生了,听说那个驼背背着药箱说着泗阳话的老董先生早已作古了,因为儿女都在长兴,他也长眠在远离老家的这里了。这一片土地处处有您的足迹,也有许多敬重着您的人,不要想家了,就在这里好好安息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