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刚先生砸宝的锤子,先别急着落下!
谁都知道,有个收藏品鉴别的电视节目,是王刚砸“宝”!那么,这位先生砸得究竟是不是宝呢?在首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上,一些藏家边参观边叹息,甚至有人说:“
谁都知道,有个收藏品鉴别的电视节目,是王刚砸“宝”!那么,这位先生砸得究竟是不是宝呢?在首博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上,一些藏家边参观边叹息,甚至有人说:“王刚可真敢下锤啊。太可惜了!真让人心疼。”
有十几年收藏经验的北京藏友张远芳,站在一件“当代仿品”——“乾隆款珐琅彩开光山水纹双象耳瓶”前连连叹息说:“你看,这上面的蓝釉料,得是当年进口的蓝宝石,只有宝石釉才会发出这种光亮;这粉彩画得多好,得是大师级画家的手笔,赝品不可能用这么昂贵的原料,有这么精湛的工艺。当代人想做出这种水平的瓷器,那得好几个大师通力合作才行。你做胎,他做釉,我画粉彩得费多大劲!”
也有行家表示:“现在景德镇国家级的大师,都做不出来这样的瓷器。”而“乾隆款青花缠枝莲纹赏瓶”的馆藏品和仿品的对比展示,更让许多观众觉得迷惑无比。
有一位女藏家认真地研究了半天说,她觉得那件“假的”画工更好,更像真的。“如果一定说它有缺陷,它瓶颈的蕉叶画得是有点儿歪,底足比馆藏的那件看着新一些——但有没有可能‘馆藏’是做旧的,这个,才是真的呢?”
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则说:“古代工匠都是手工制作,所以艺术品比例上有些区别,甚至画得稍微歪一点儿是正常现象,画得笔直才叫奇怪。你看工艺:这是六色青花,当代人哪有这本事?你到景德镇去招标全国最好的工匠,看有人做得出来不?中国现在能烧四色青花的艺术家都没几位。”
一件件“赝品”看下来,有人得出结论:“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我敢为我的言论负法律责任。”
其实,无论是在电视节目还是展览中,专家们都对那些赝品做出了评判的理由。但有民间藏家表示:这些评语之“简单”和“粗暴”,令他们很难接受。如一款“康熙青花人物纹葫芦瓶现代仿品”被断定为“胎质疏松”——这是展览中的赝品最常获得的评价之一。“胎质疏松的瓷器会有很多开片。这个葫芦瓶根本就没开片,怎么就疏松了呢?”
一件“定窑刻花卷草纹花口瓶”被评“造型臆造成分明显”。“什么叫臆造?你们没有看见过的就叫臆造吗?难道仿造者是傻瓜——没有图录和馆藏也仿?”鉴赏家张云说,一件“乾隆款粉彩小胆瓶现代仿品”的评语是“描摹痕迹重,施彩俗艳,火爆。施釉过于厚腻”也遭到很多观众的“炮轰”:“‘艳俗’不正是那个时代的风格吗?”“到底哪里厚腻了?”“你说它描摹痕迹重,我还觉得它画得挺生动呢,你看这小蝴蝶跟飞起来似的。”
有人表示,他们希望首博应该即刻撤展,以免继续误导观众。而《天下收藏》更应该立即停止“砸瓷”的行为。同时,对已经被砸的瓷器和碎片进行封存,进行科学仪器检测。在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排除采取诉讼的方式,将这些瓷片交到有司法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微痕鉴定”。
那么,这些在藏友们看来“极不负责任”的评语究竟出自谁手呢?
据了解,《天下收藏》节目每一期都有三名客座嘉宾。其中既有马未都这样儿的著名收藏家,也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叶佩兰、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宁这样儿的“学院派”,还有北京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张茹兰这样儿的“官方”人士,同时也不乏像北京华晨拍卖公司董事长甘学军、太平洋拍卖公司艺术品市场总监胡智勇这样的“实战派”。其中“露脸”次数最多、同时也是“终审判官”的则是香港永宝斋斋主翟健民。
针对众藏家的质疑,《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韩勇和“终审判官”翟健民的态度都很明确:“我们绝不可能砸错!”
据韩勇说,虽然观众在节目当中只看到三位专家,但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专家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专业机构的专家,如博物馆和文物局的鉴定专家;二是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多是拍卖公司的业务带头人;三是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三至五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而且我们是把最有把握的瓷器拿出来做节目,绝对不会砸错东西。”
翟健民则表示,整个鉴宝过程是非常严谨的,并非像节目中展现的那么“轻巧”。“因为电视台会控制三十秒之内讲完一件作品的点评。我们只能举例说胎质疏松、人为做旧这些很简单的特点。其实,最后我们在现场还会录制一个短片,为观众详解这件东西到底哪里不对——这是很专业的,会从造型、画工、胎釉、款识等做全面的讲解。只不过因为节目时间限制的原因,多数时候就没办法播出。”
另外,诸如“胎质疏松”这样儿的评论也绝不是毫无根据的“欲加之罪”。“这主要是针对高古瓷器的评点。像定窑或磁州窑这种老窑的东西,如果经验充足的话,的确可以凭眼力看出胎质疏松还是结实。当然,我们不只是从一个胎质疏松来判断真假,还会加上造型、胎的厚薄、手感、轻重等来判断,是综合多方面的情况来判断的。同时,电视台做节目,还得讲究娱乐性。如果整个节目都落在鉴别真伪上,会比较枯燥了,普通观众又不爱看了。”
“仿品本身有低仿、中仿、高仿之分,我们这次选出来进行展览的几十件东西,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高仿,而且是近十年八年仿的,品质非常高,一般观众或是藏家隔着玻璃看,会觉得很像真的。毕竟瓷器这个东西,很多是要上手了才能感觉到。”
翟健民对观众为什么会认为他们把真品当赝品给砸掉了表示理解,同时他也十分相信自己的眼力,“我一九七三年入行,平均每天看二十件东西,砸错的可能性连零点一的几率都没有。”
自己的宝贝被砸,而被砸瓷器的真假之争又日益激烈,那么,持宝人又作何感想呢?
吕献珍是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的成员,虽然自己就是陶瓷鉴定专家,但在二00八年,他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瓷器”在节目被当做仿品砸掉了。直到今天,他都“不服”。
“当时,一位朋友问我借一件元代的玉壶春,说去参加一档鉴宝节目。他跟我说,节目请的是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人。我对自己的瓷器有信心,同时也相信这些专家能看明白,就借出去了。没有想到,节目请的专家最后把我的瓷器给砸了。”
瓷器被砸后,吕献珍拿着碎瓷片,到很多机构做过科学鉴定,结论证明,这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别再拿民族品牌扯淡了
下一篇:官员该不该读博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