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员该不该读博士
近年来,官员读博士、读硕士很时髦,已经渐成为一种风气。此风愈演愈烈,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态势。因此,有人称,官员读博士大跃进。上了一点年岁的人,对于当初大跃进所酿成的悲剧依然记忆犹新。根本不顾客观规律
近年来,官员读博士、读硕士很时髦,已经渐成为一种风气。此风愈演愈烈,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态势。因此,有人称,官员读博士大跃进。上了一点年岁的人,对于当初大跃进所酿成的悲剧依然记忆犹新。根本不顾客观规律,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夸大人的能力,鼓吹“人定胜天”。因此,造就了浮夸风,虚夸风,处处放卫星,行行夺高产,闹出了一出又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丑剧、悲剧。
现在,又有人透彻地、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些官员读博士念硕士,纯粹是大跃进式的盲动。即使靠这样的方法培养出一批官员博士,但这“博士”的含金量又有多少,稍有常识的人用脚后跟也能想得清楚。
在文凭特别吃香的年代,甭说博士,即使碰到个研究生,甚至是大学生,也觉得是个稀罕物,人人都高看一眼,礼让三分。
后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到现在就业都成了问题。研究生也犹如雨后的春笋,层出不穷,硕士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人物。
但现在,似乎硕士的头衔已经满足不了官员的胃口了,于是,他们就大张旗鼓地向着博士进军了,已经演化成一场大跃进式的盲动行为。
博士者,广博之谓也。拥有这样学位的人,应该是一个方面的学者与专家,是在某个领域著有建树者。博士不单是一种知识层次与水平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正因为博士少,考博士艰难,读博士困难,所以,博士才被通常人看来是一座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高峰。要获得一个真正的博士学位,要做多少学问,做多少研究,搞多少调查,写多少论文,做多少实验,只有真正达到博士水平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那是一种皓首穷经的跋涉,那是一种意志与毅力的比拼,那是一种时间堆积的结果,是多项研究成果的结晶。若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读博难,应是比这蜀道还要难上加难。
但现在,那些从政的官员却很轻松地“获得”了博士学位,我们不禁要问:那博士是怎么得来的?
其实,早有人指出,官员读博士大跃进,本身就是一种学术腐败,是一种权钱交易,是靠一种不言而喻的“潜规则”作祟的结果。
记得我有个朋友,研究生毕业后要读博士。由于这个朋友是我们企业的独董,而我所在的企业又是个实力比较雄厚的国有企业。他考试的成绩过关了,博导要在他们三个人中选择一个作为博士生。在答辩的时候,那个导师有意无意地透露,他要做一项研究,需要二十万的科研经费,是不是你可以跟那个企业讲一讲,支持支持啊。
我的这个朋友很正直,从不愿给企业找麻烦,于是就一口回绝,说他没有这样的能力。事后,他把这件事情告诉我。我当时就说,你别想读博士了。你怎么一根筋呢?听不出导师那话的弦外之音吗?你应先答应下来,然后再想办法,而不能当时就说办不到。
最终,我的这个朋友没有被录取。那天晚上,他喝了许多的酒,他仰天长叹,说就为这二十万元,就把自己的前程给葬送了。
这是我自己亲历的一件事,虽说不具有什么代表性,但很能说明问题。其实一些学校也因为资金紧张等原因,向政府的官员抛出橄榄枝,人为地降低博士的入学门槛,为官员读博士大开绿灯。这多少有傍大款、谄媚富贵的嫌疑。
官员者,握有相当的权力也,可支配众多的财力与物力资源。官员,向学校投之以桃;学校,向官员报之以李。各取所需,天作之合,相得益彰,皆大欢喜。有几个官员敢站出来,拍着胸脯说:读博士的钱是我自掏腰包!
物以稀为贵,市场规律的法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当大家都是博士的时候,所谓的“博士”也就不再值几个钱,也如同冬储的大白菜一样,被别人挑来拣去,评头品足,失掉了华丽的庄严了。
再者,即使官员真的是掏自己的腰包去读博士,可时间怎么保证?研究怎么保证?实验怎么保证。甭说政府官员,即使像我等企业的中层干部,也整天被各种的事情、各种的应酬搅晕了头,缠住了身,更何况日理万机的政府官员呢?
因此,官员“读”博士,与其说是为了增加知识、提高水平,还不如彻头彻尾地说为了虚名,为了“名誉”。再说,官员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好好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处理好各种公共事务,而去高堂雅室研究学问,真可谓舍本逐末,卖什么不吆喝什么罢。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