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平秋日光

白马湖平秋日光

形服杂文2025-04-12 19:06:30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家家竹楼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

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紫菱,亦称红菱,到得秋天,小巧可爱,两头尖尖的红菱象调皮的孩子深藏在墨绿或碧绿的菱叶间,闪烁着诱人的光亮。生菱角脆嫩,水灵,咬一口,甜丝丝。煮熟后,香软甜糯,趁热吃,那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记得小时候,山村小池塘也偶有勤快的人,抛菱养藕。菱角熟时,看他们用那种年终杀猪才用的脚盆,晃晃悠悠去采菱,总让人胆战心惊。而我们这些贪吃的小孩子,会用了很长的竹篙,去人家采摘后的水塘,寻觅战利品。后来读了刘禹锡的这首《采菱行》,却原来,采菱人应该是扎着蓝花布帕的少女,在天气晴好的秋日,和着彩鸾飞翔的背景,驾着美丽轻巧的采菱船,伴着菱歌和欢声笑语去进行的一项妙趣横生,美好雅致的活动啊!

刘禹锡笔下的采菱女,热热闹闹的在采菱,想来诗人也应是岸边的马上郞之一,快乐着她们的快乐吧?何况还有“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乐和在生活中的酒客们,诗人应该是感染了他们市井小民的快乐吧?然而没有,诗人刚刚遭贬来朗州,壮志未酬,心愿难了,情绪正处于极度苦闷之中。再美好的秋光,再热闹的生活也难以让他排遣心情上的落寞。白天的热闹过后,回到他屈平祠旁的陃室,望着滚滚东流的沅江水,月光下,寒波笼罩,白烟生起,阵阵秋意,凉入骨髓。“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是啊,一直官运亨通的礼部尚书,转眼之间,就被命运的无情棒打到风物殊异的南地,怎不让他满怀愁思?

他站在沅江边,心里却想着那些曾经在一起喝酒赋诗的旧日朋友们,“永贞革新”的惨败,早已将他们各自的命运完全改写,“二王八司马”,如今都安好吗?想想自己,本是被贬至连州任刺史的,人尚在中途又以刺史之职“不足偿其责”,再贬为朗州司马,来到这“五溪不毛之地”后,南方特有的风俗人情,民歌俚语,却也暂且宽解着他白日的寂寞,但当他独对寒波笼罩的沅江,有月色中思接千古,想起忠君遭谗的屈原,又怎不让他“人生几回伤往事”呢?

不过,文人的不幸,实乃文学之大幸,刘禹锡遭贬黜在常德的十年,写下了200多篇佳作,其中不少名篇。如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并仿习民歌创作新体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郞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旧唐书》本传称:“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怡性情,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词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寄情山水,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等待着复出的机会。然而,他何曾料到,等待他的仍是乖张多舛的命运呢?

这一等,就是十年。
十年后,他奉诏回长安,任主客郞,虽然物是人非,年华渐老,但他的心情十分舒畅。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日,他和众友人同游玄都观,欣然写下《咏看花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郞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这诗“语涉讥讽,政不悦”又得罪新贵,再次被贬至连州。
身心遭受重创的刘禹锡,“虎落平阳遭犬欺”,势利县官见他被贬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内,逼他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窄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再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名,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势利小人早已化为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坎坷出作家,悲愤出诗人。文人的率直和天真,不过是使唐朝少了一个政绩卓著的宰相,却也成就了文学史上光辉的篇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