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心小语悟四训,云水深处听佛音
近来读了《了凡四训》,感觉神清气爽、静若凡尘、身心怡然。好书常读常新。阅历不同,所悟不同,于游走变动的动态思想中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悟,薄薄的一本《了凡四训》已成我的枕边丛书,供我读一辈子,提醒我一生,感
近来读了《了凡四训》,感觉神清气爽、静若凡尘、身心怡然。好书常读常新。阅历不同,所悟不同,于游走变动的动态思想中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悟,薄薄的一本《了凡四训》已成我的枕边丛书,供我读一辈子,提醒我一生,感化我一世。袁了凡先生原名袁黄,明朝人,号学海。后因遇栖霞山云谷禅师,豁然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继续落入凡夫的窠臼,故改号“了凡”。《了凡四训》原了凡为教育儿子所作的家训,告诫儿子相由心生,命由己造的道理,要行善积德,行善积福,自修福报,教导儿子要明辨善恶,努力改错改过,改过迁善,谦虚谨慎。全书短小精炼,但哲理寓意深刻,融会贯通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来加以论述阐明。
在第一章节《立命之学》中,一开篇了凡先生便言及到了易经推算的准确无误性,不论多大的事,亦或多小的事情,都被慈云寺的孔老用邵康节的《皇极数》推算得毫厘不差,被其算定,由衷惊讶赞叹如此之神算的孔先生与易经的博大精深、玄而又玄的深奥、深不可测性。听闻蒋介石在打江山之前就请一风水先生给自己算卦指路,那风水先生并不多言,仅送他八字“胜不离川,败不离湾”。结合事实,难道人的命运在出生的一刻便已注定?注定一生一世?
原来自己也信易经,甚至痴迷,因为自己的人生转折点被那算命先生说中,而那先生与我原是素不相识的。所以诧异,于是宿命地认为要信命,一个人一出生,他的生辰八字已定,他的一生便已定,想来一切便是冥冥之中已有定数,顺其自然的同时也不能失去理想与斗志,若是尽心尽力之后,切不可怨天尤人,否则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况且从来没人愿意做怨妇。
在与云谷禅师一番对话后,了凡先生明白了,命原是由自己造作的,福报也是由自己求得的。的确,孟子言“求则得之”,相信一切都可以由虔诚可求得,道德与仁义可以求取,功名与富贵同样也可求取。了凡先生原是认为一切都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故而除去妄想,任由命运安排之。所以如此思想根深蒂固的人,要被感化被说动想必是很困难的,我仔细读了又读云谷禅师的话,精辟到点,鞭辟入里的点拨让我身同感受。简而言之“命由已造”。果不其然,在与云谷禅师一番对话之后,了凡先生便是“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至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处陋室处,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所谓“头顶三尺有神灵”,在神灵的督促下,在自我的改过之中,在种种善行的布施之下,了凡终于破了孔老给他推算的命理运程,儿子出生了,而且荣登高弟,且自己的寿命也比原来所算的要长。
写到此不由得想起曾经在《青年文摘》上读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个人外出时遇见一神算,那神算将他身前事算得精细准确,还说他会活不过五十三岁。听此言后,他大惊,也不信。于是他决定钻研易经,他不相信自己是个短命之人。随着钻研的加深,推算的步步精细深入,他越来越害怕了,不敢继续往下推算了——依着这部高等数学的步步深入,自己无论如何也活不过五十三岁。于是他辞掉了工作,带着爱人来到深山绿林,过着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田园生活,清心寡欲,辽阔恬淡。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他也渐渐地淡忘了自己曾经的推算。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多年后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居然六十有五了!
命理玄学对人生的步履程序虽是有其大体轮廓,然而,并非一切已成定数。
孟子说过“求则得之”,曾经质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看了云谷禅师的话,总结出“求”的原则:从心而求,积善除恶地求,不违反道德律法地求,求之有度。
云谷禅师告诉了凡,通过求我们不仅可以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获得功名和富贵。即为内外双得,这是有益的求。从心而求,一切福田都离不开自己的心,所以求要专诚虔诚。积善除恶,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持善良的本性,将善良的本性充分发挥,同时还要修自身,努力改过。原来行善与改过是同步的。人之初性本善,人恐怕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动物之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感悟不同,行走的路线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阶段性的所需不同所想不同等等,人性中的某些阴暗面,人性的弱点便会蓬勃张扬,一旦遇到适宜其萌发的土壤,便暴露无遗。禅师所言“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缠绕。”当然,圣人之境界是我们从来想都未想过的,只是简单地想着,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成熟了一点点,便心安。或许,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熟。在这个诱惑丛丛,纷纷扰扰的尘世,我们少不了些许困惑,情感的困惑,物资的困惑,能力有限的困惑,欲望的困惑等等,它们蒙蔽了我们心头上所应有的快乐的萌生,我想这些即为禅师所言的“妄想”。
曾经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望着江面的过尽千帆对金山寺老方丈提出的问题,“这江面上总共有多少条船”,老方丈的答案是:“两条”。“这么繁华的江面,满满都是船,怎么会只有两条?”老方太答道:“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世上熙熙,皆为名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经典总结。
名也好,利也罢,情感也好,婚姻也罢,如禅师所言及的“从心而求”,“积善去恶”,“不违反法律道德”,“不过分贪求”,想来,即使并未达到自己的初衷,但在寻求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一段段的阅历与经验,感悟与沧桑,使自己的心智日臻成熟,变得平和与从容,淡泊与宁静。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时,初衷并不重要了。不知这是否可理解为佛家所言及的人生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看山亦是山看水亦是水”的三重境界?
说到“求”,我们可能想到的是“跪地而求”、“求神拜佛”等等,从禅师的解释来感,佛学中“求”,应该是“发自内心地、合乎律法道德、善意地适度地努力奋斗”,求的对象是自己,求人求神不如求自己,天时地利重要,人和亦不能缺乏,外因重要,孟母三迁,也要内因激发向上奋起的辅助。写到这儿,想到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我想用它做佛家的“求”的注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