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论管仲

夫子论管仲

同地杂文2025-04-15 05:08:01
三国时期蜀国的名相诸葛亮于南阳躬耕垅亩的时候,好为梁父吟,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说自己有管仲和乐毅那样的才能与德行,借此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管仲是春秋时候春秋五霸之一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
三国时期蜀国的名相诸葛亮于南阳躬耕垅亩的时候,好为梁父吟,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说自己有管仲和乐毅那样的才能与德行,借此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管仲是春秋时候春秋五霸之一齐国的著名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代霸业,成为五霸中的佼佼者。他的功绩与才能足以留垂于青史,让人敬仰。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即便是管仲这样的人,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俗话说的好,一个人的长处,也没准是他的致命的缺点。在《论语》里,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我们可以对管仲究竟是怎样的人有个大致的轮廓,也让我们充分理解“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含义。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通知曾经给自己一个评价,说自己是“三七”开,七分功绩,三分错误,这是对自己的辩证而客观的评价,符合历史事实。然而,伟人身上的小小的缺点,并没妨碍他成为我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我们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他老人家虽然过世多年了,但是,我们现在依旧享受着他的福泽。
瑕不掩瑜,美玉上的一点点瑕疵,并不妨碍它依旧是稀世珍宝而价值连城。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贤人身上的一点点小毛病,并不妨碍他依旧是贤人和伟人。孔子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在节操方面,大的节操必须坚守,但是,小节允许有所出入。这才是辩证唯物观,否则就是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
《论语》里,孔子对于管仲有褒有贬,使我们得以还原真实的管仲形象。且看一看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管仲曾有过怎样的评价吧。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简朴吧?孔子说:管仲有三处住宅,手下的官员各专其事,从不兼职,怎么能叫简朴?又问:管仲懂礼数吧?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外立了照壁遮门,管仲也立了照壁。国君为招待友邦君主在大堂上设置有放酒具的反坫,管仲家里也设置了反坫。要是说管仲懂得礼数,那么谁还不懂得礼数呢?在此,孔子批评管仲一不简朴,二不懂礼,说他器量小。因为他僭越了许多帝王的标准,即享受了他那个级别不该享受的东西,使用了他那个级别不应使用的东西,就如同孔子批评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样,对于臣子僭越皇家礼仪,不按礼办事的情况,孔子是不能容忍的,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大的错误,简直是大逆不道。因为孔子倡导“克己复礼”。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否则就是悖礼行之,即不合乎礼制,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如果一个社会的秩序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秩序,君臣失常,长幼无序,那么整个社会不就乱套了么?
乍一看孔子这一段评论管仲的话,大家都会觉得管仲实在不怎么样。这样一个不懂礼数,不简朴,器量又小的人,有什么值得可取的呢?可是,这只是管仲的缺点之处,是他一个小小的侧面,我们还没用看到他的全貌,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我们只触摸到了一根细细的尾巴,因此,不能断定大象就如同一根细尾巴。我们要全角度,多角度地分析,考量,才可以得出对一个人的接近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因为管仲的功劳和能力是不容抹杀的,是有目共睹的。且看下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问到:“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殉难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未能体现仁吧?主子死了,他为什么不死?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列国诸侯的盟会,不是凭借武力,都是管仲的贡献,是他运用给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就了这样的盛事。像他这样,就体现了仁,就是体现了仁啊。子路认为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大臣,主子死了,而臣子不死节,是不仁,不忠不孝,于是,孔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赞扬了管仲卓越的治国才能。
子路怀疑管仲不仁,而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怀疑管仲不仁,于是向老师发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说:管仲不是一位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按理,他应为公子纠殉难才对,可是,他却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民众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开,沦为夷狄臣民了。难道要他像没见识的平头百姓一样,拘泥于小节小信,自己吊死在荒山野岭中还没有人知道么?
意思是说,管仲是重任在肩的人,为了成就大事,他不得不忽略小信小节。他没有为公子纠殉难,而是转而辅佐了齐桓公,帮助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若是他也和常人一样为自己的主子殉难而死,那么,就不会有九合诸侯的辉煌了,天下的百姓可能或遭受更大的祸殃。因此,成大事要不拘小节。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道理。有的时候为了成就更大的事业,有些小事不能斤斤计较,大人应该有大量。否则,就和平头百姓一般无二了。
孔子一边批评管仲的不得当之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这就是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君子不以言举人,亦不因人废言”,对待一个人,要用系统的观点去衡量,而不能只顾一面,不计其余,“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犯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通过孔子对管仲的评论,我们一是可以了解到管仲的为人,和他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教给了我们一个分析问题、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要全面客观,系统地分析,见树木,更要见森林,多维度,多角度地观察与分析,不妄作定论,不忙下结论,三思而后行。
2012.09.17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