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呐喊》的呐喊
近来在红袖添香网上,看到该网组织评选《最具影响力的红色经典作品》活动,自己在参与的同时,也很关注有关作品的排行榜情况,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受大家的青睐,其中,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高居榜首,得票
近来在红袖添香网上,看到该网组织评选《最具影响力的红色经典作品》活动,自己在参与的同时,也很关注有关作品的排行榜情况,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受大家的青睐,其中,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高居榜首,得票最多。而且他另外的作品如《彷徨》、《野草》等也得到了大家的推荐,排名靠前。这种情况,让我想起来年初那段时间里,关于中学课本删除有关鲁迅先生作品的争论来。删除的一方的理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很深奥,很晦涩难懂,而且也有点缺乏了时代感。而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很红火的某些作家,甚至包括所谓的“偶像派”作家的时髦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的功力是举世公认的,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决不是简单的溢美之词,因为鲁迅先生的确达到了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特别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鲁迅先生的大量的杂文所达到的文学高度,思想高度,艺术高度等,至今少有人能出其右。放着这样的思想深刻,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不用,却赶时髦似的去用一些卿卿我我,无病呻吟的所谓“偶像”作家的作品,实在是对文学艺术的一种亵渎,是对人们思想的一种不负责任。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让读起来好看,漂亮,满足人的低级的欲望么?
为了弄清楚文学与艺术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鲁迅先生当初为什么弃医而从文。是什么促使他的心路历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使他发誓终身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去。
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一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他,使他觉得应该为改变国民的心性去做些更有意义的工作和努力。有一次,在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当医生的理想,而去搞文学。并且他的所有的作品,无不充斥着各种高声或者低声的呐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辛劳的,睿智的知识分子,不辞辛苦地在奔走呼号,大声疾呼,目的是要唤起国民的自觉与自警。
他为什么要这样的呐喊呢?有一段他与钱玄同先生的对白,大抵可以了解他们的初衷吧。当钱玄同先生访问住在绍兴会馆的鲁迅先生的时候,对正在抄古碑的鲁迅阐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当初的鲁迅还没有意识到文学可以拯救人的灵魂。
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这个时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他怀疑文学的作用。但是,钱玄同先生慷慨陈词到: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或许就是钱玄同先生的这句话让鲁迅先生大彻大悟,于是不久,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无情地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罪恶,揭穿了仁义道德背后吃人的本质,那是或许是他发出的第一声铿锵的呐喊。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在他的作品里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呐喊,希图唤起国民的精神,改变国民的思想。
这对民族负责的呐喊几乎喊了一百年,可是,这声音却逐渐地黯淡下去了,一天天地呈式微之态。难道,我们的国民精神与思想已经真正的发生改变,不再需要那振聋发聩的呐喊了么?非也!在我们的社会里,在我们的国民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与这个时代不和谐,不相称的顽症与毒瘤,这些顽症与毒瘤正在一天天地吞噬着人们的思想,污染着人们的灵魂,扰乱着人们的心志,成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最大的绊脚石。在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在某些行业存在的制假贩假,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的见利忘义,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在某些领域流行的“潜规则”等,以及那些毒大米,毒奶粉,染色馒头,牛肉糕,等等丑恶现象与意识的盛行,不都反证了我们的道德水准日益滑坡,我们追求信仰日益盲目甚至虚无,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都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么?危机四伏,道德失范,“假恶丑”泛滥的危机之秋,难道不正是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的冲天的呐喊的时候么?
而我们却寻找借口和理由,把一篇篇振聋发聩,令人深省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掉,换上那些不痛不痒的花花绿绿,或者替换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滥调,或者改换成吟风弄月的肉麻的小自我的描写与叙说等,不是显得非常可笑,甚至可怜么。
时代需要真正的声音,社会需要清醒的呐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入手,因此,也越来越需要诸如鲁迅先生那样的发自真心,寓于真情的冲天的呐喊。从红袖添香网所组织的这次红色经典作品评选活动中,鲁迅先生的作品高居榜首,足可见一斑罢。
正因为如此,我们很有必要为诸如《呐喊》之类的经典作品高声地呐喊几句,让更多的人在呐喊声中觉醒,振作,不断提升品质,改造人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诚如是,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诚如是,我们的事业将兴旺发达;诚如是,我们明天会更加美好。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戴敦邦与《陈胜吴广》
下一篇:文学·生活·作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