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语言 深厚的乡情——碧天《乡村的电影》赏析

平淡的语言 深厚的乡情——碧天《乡村的电影》赏析

弦师杂文2025-04-23 14:53:38
自古以来,乡情就是文人永恒的话题。小时候我们常背诵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新”、“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都
自古以来,乡情就是文人永恒的话题。小时候我们常背诵的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新”、“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都突出了古人对故乡的怀念。远的且不说,就说说现代的吧,余光中的《乡愁》道出了许多人对乡情的怀念,而最近流沙河写的《就是那只蟋蟀吧》,更是写出了异乡人对故乡的想念。
不仅如此,许多散文家也写过不少怀念家乡的文章,如汪曾祺就写过《高邮的鸭蛋》,道出了他对家乡风俗民情的热爱与怀恋。今天读碧天的文章《乡村的电影》,我不自觉地涌起了这种思乡感情。
碧天从最纯朴的乡俗说起,引出了他心目中值得怀念的那些儿时的生活,一个简单的故事看电影,就把对儿时、对过去岁月的难以忘怀写了出来,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因为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对家乡由衷的热爱,流露着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
在作者的笔下,放电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能看到电影就是乡人的奢望了。孩子们要是能在银幕上晃动几下胳膊,或者抢到几片烧坏的胶片,第二天拿出来给小伙伴炫耀,那太了不起了。虽然作者的语言不多,可读了这段,那份儿时的记忆“哗”地一下子就打开了,随着作者的行踪一路追寻下去。
然而,不是所有的日子都是快乐的,在焦急与等待中,渴望已久的电影放映员还不到来,熬不住的孩子们还不忘记叮嘱大人:“电影来了叫我”。可真到电影开演了,凭大人的千呼万唤,孩子们也不会从梦中惊醒了。读到这里,有这种经历的人不禁莞尔一笑:早就进入了电影中,怎么能叫醒呢?就等着明天的懊恼吧。
作者对文章的剪裁也有独道之处。总共不到二千字,有起伏,有照应。每一处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而且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儿时生活的留恋。文章结尾处,虽然“如今,乡村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了,不经意间,像那老旧的电影胶片一样,也会烧出一个一个的洞,变得断断续续的”,可孩子们还在继续上演着他们的故事,对家乡的怀念还在延续着。
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的语言。这篇散文在对故乡的描写方面用的语言朴素平淡,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可却处处透出那浓浓的乡情、乡音,这样的乡情,就是那老电影。好像一个离乡的人站在村头,慢慢地回过头看看村里,那份亲切与心酸,此时如泉涌心头,挥之不去。再看作者描绘古村的形象:冬天的北方,古老的乡村,落光叶子的树突兀地指向天空,阳光也不那么强烈,只是斜斜地倾泄在北墙上,老人靠在墙根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从这几处来看,本身就是电影的画画,显出了一份和平而安宁的乡村景象。有生气的就是孩子们了,他们的出场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古老的乡村,感受到了特有的乡村气息,那浓浓的乡情,在读者的心里如电影一样映出了感伤而又迷蒙的景象。

附原文:
乡村的电影

碧天

冬日的北方乡村,古老的街道并看不到有什么走动的影子,像周边的田野里一样的静。花草自然是这个季节里看不到的了,树木也落光了叶子,突兀地指向天空。阳光斜斜地在北面的墙上刷下来,在墙角聚集了淡淡的铜色的生气。那里,便有了一排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不等的石块,蜷缩了几个和石头一样安静的古稀之人,彼此间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至于说些什么,显得并不重要了,因为此时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子从街道的一头跑了过来。那个孩子跑着经过这些老人面前的时候,突地停了下来,伸出手指对着这些老人开始数数,“一场电影,两场电影,三场电影……”。数完后,坏坏地一笑,跑走了,只留下刻满皱纹的几张面孔上的愠怒。
这便要说一下这里的风俗。当村子里的某位老人去世了,下葬的时候,一般都要雇请一些吹拉弹唱的乡村艺人,在临时搭建的停放棺木的灵棚边上哇啦哇啦地喧嚣到大半夜。不知从哪一家开始的,出了新招,除此之外,一些直系的亲戚出钱,标新立异地雇请那些专门以放映电影作营生的放了一场电影,以表达对亡者的哀思。乡民跟风的意识浓厚,再遇同类事情,便如法炮制,久而久之,放映电影便成了丧葬仪式上不可或缺的一项标志性的内容了。而如今,只要村子里放电影,便是有人死掉了。因了如此,乡民们当中的同龄老人相互间便有了一句玩笑话“啥时候看你的电影?”
在过去的日子里,放映电影是不用等到有人死去的,每年村子里的大队部都要专门组织几次。记忆中,最初的放映电影是由公社统一安排的。一旦来了一部新片子,便要在所辖的村庄里巡回放映。轮到自己的村子了,大队的干部便早早端坐在高音喇叭喊道:“全体社员注意了,今天夜里公社来演电影”。这样的广播和平时里的要召开批判大会、某某家的猪仔走失了等等的广播相比,无疑是个大好的消息,便会引起一个小小的骚动。骚动首先是由小孩子引发的。他们首先要风一样地在村子里转上一圈,逢人便说放电影的消息,一则为了传递信息,一则是为了核实。而后,便飞奔回家,缠着自己的母亲赶快做晚饭。
放映场上已聚集了不少在等着日落的小孩子。先是摆上几个石块,为自己的家人占地方。倘如在冬日,还要找一把柴火,点燃了取暖。傍晚时分,村子里去接放映电影的马车回来了,会在孩子们中间引发一阵的欢呼。当带黑边儿的白色银幕挂上两根高高的木杆时,大人们也陆陆续续到了。放映员也架好了放映机,在银幕上调试镜头。几个调皮的孩子便跑到镜头前晃动身子、摆弄手臂,在银幕上出现几个张牙舞爪的影子,引得全场哄笑。天完全黑下来时,电影便开始了。放映过程中,偶尔会发生“烧片子”的事情,是电影胶片被卡住时,后面的灯泡把胶片烧化了,银幕上的影像也随即便从中间烧开了一个大大的洞,声音也“呜”地一声没有了。放映员急忙停下机子,把烧坏的那部分剪掉,重新接好后继续放映。剪下来的那部分仍到地上,孩子们便一窝蜂地去抢,慌得放映员赶忙用身体护住放映机,生怕被碰倒了。能拣到的毕竟是少数如获至宝的幸运者。等到了白天的时候,便会拿出来对着太阳去看那一格一格的镜头,惹得其他小孩子羡慕不已。
很多时候,便有许多意外发生
标签
相关文章